评审组: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普组
项目名称:中国竞走学校(2021年度)综合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的科学发现点具有显著的原创性与重要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原创性:项目突破了传统以经验为主导的训练模式,构建了“数据驱动的竞走项目科训医一体化闭环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将多学科进行深度整合,建立了基于“监测-分析-决策-执行-反馈”闭环的精准训练模式。实现了训练理念从“群体化”到“个性化”的根本性转变。 二、科学价值:项目成果解决了高水平竞技训练中“如何精准调控”的核心科学问题,所建立的负荷控制、技术优化、疲劳消除与伤病预防模型,不仅在实践中验证了有效性,更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对提升我国耐力性项目的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大价值。 三、国内外公认度: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竞走队东京奥运会备战,并助力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冠军,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田径协会及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选材指标体系和成绩预测模型被领导批示在全国推广与应用,对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动学科发展:项目有力推动了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发展。成功探索并验证了“高校科研力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路径,为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名意见:该项目科学发现点原创性强,科学价值大,实践效果显著,行业公认度高,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符合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授奖条件,特此提名。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刘耀荣
    排名:1
    行政职务:西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资源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研究内容与竞走运动备战奥运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竞走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支持。负责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论文、训练方案等形式的成果。此外,主持人还负责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逐步提高提供科技助力,发表相关论文,是第四、五、六篇论文著作的通讯作者。
  2. 姓名:蒋秋艳
    排名:2
    行政职务:竞技运动学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中国竞走学校主教练,备战2021东京奥运会、2025年巴黎奥运会中国竞走队主教练,负责竞走专项训练、协助进行运动员各项指标的测试与采集,进行运动员管理,协助与体育总局和协会的沟通,为项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其中带领女子竞走运动员杨家玉在2025年巴黎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了唯一的一枚田径金牌;带领中国竞走学校运动员刚拉美的夺得2024年世界青年竞走锦标赛冠军,并发表相关论文,是第一、二、三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3. 姓名:张明军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跟对外出训练,周期性的评估与监测,进行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带领研究生做好跟队期间的工作,指导和组织撰写每周科工作小结、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对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ck、血睾酮、尿常规等生理生化指标监测,来评估运动训练的强度和训练符合,协助教练制定周期训练计划,在训练课上,通过便携式BLa测试仪,对运动员训练强度进行监测,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4. 姓名:王刚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训练期间,进行进行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工作,带领研究生做好每天的放松与康复训练,为运动员能力恢复与再生提供科技助力。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通过专业医疗与康复知识,为运动员伤病预防和伤病后的康复作出了重要成绩,主要通过理疗、按摩、针灸、冷热敷等手段以及训练后的拉伸等,促进训练后的快速恢复。
  5. 姓名:李瑶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验证了“预防性康复性体能训练” 的前置性作用。将体能训练作为主动干预手段,针对技术动作代偿引发的损伤风险点进行强化,显著降低了运动损伤发生率,延长了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寿命。协助进行科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是第四篇论文的作者。
  6. 姓名:王敏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技术-体能一体化” 的训练理念。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精准定位了影响技术经济性的关键肌群及发力模式,使力量训练从追求绝对力量最大值转变为追求专项动作链上的 “力量传递效率” 最大化,实现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表现的深度契合。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监控体能训练负荷的内在应激反应,个体化地调控训练刺激与恢复周期,为高水平运动员在密集竞赛期的体能训练负荷量化管理提供了科学范式,是第一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安体育学院
    单位贡献: 学校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学校将奥运攻关项目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学术使命,学校层面成立了由校职能部门牵头的攻关服务专项工作组,高效统筹协调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后勤、财务等多个部门,为项目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在政策、流程和资源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了项目在申报、实施、经费使用和成果验收各个环节的顺畅高效,让科研团队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线科研攻关,免除了后顾之忧。 提供核心智力支持。项目总负责人刘耀荣及核心成员(如蒋秋艳、张明军、王刚等)均是学院在其优势学科(竞技运动、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学、体能训练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学校凭借其综合性体育院校的独特优势,成功组建了一个涵盖训练、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康复等多学科的“复合型教练团队”。其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是项目成功的核心关键。 提供尖端硬件支撑。学校为项目提供了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共享平台作为坚实后盾,如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高速摄像与分析系统、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的精密测试仪器(如血乳酸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体能训练中心的现代化训练设备以及运动康复中心的理疗与恢复设施。学校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有完善的实验设备,通过“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机制,确保本项目科研团队能够充分、优先地使用这些资源,将先进的实验室设备直接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战斗力。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