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动力电气组
项目名称:聚合物绝缘导热与介电性能协同调控机制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多功能柔性聚合物电介质材料是支撑高电压电力装备和高功率电子器件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和基础材料,聚合物电介质的绝缘导热与介电性能的解耦调控与协同提升已成为制约我国先进电力装备与先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瓶颈。该成果从理论上突破了聚合物的绝缘导热与介电性能协同调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聚合物介质电极化的新机制和物理模型,实现了多种聚合物绝缘体系的介电参数与导热性能的协同调控与提升。分别出版了国内聚合物导热与电介质储能领域的首部中文专著,为推动先进聚合物基电工材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高压电力装备和高频大功率电子器件长期可靠运行所需的聚合物绝缘封装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该领域产生了重要的“中国影响力”。 项目组所发展的聚合物绝缘导热与介电性能协同调控机制被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和广泛采用,该研究具有理论系统性和独创性,为解决该领域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 我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要求。研究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公示无异议,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的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周文英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本项目科学问题和总体学术思想的提出者,负责研究路线设计及项目管理和协调,对发现点 1、2、3均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论著1, 2, 6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著1, 2的唯一通讯作者,代表性论著5的第一通讯作者,证明材料分别见必备附件代表性论著1, 2, 5, 6。发表了聚合物电介质结构与性能方面学术论文150余篇,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及学会专委会委员。2021-2024年连续入选 Elsevier—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及年度影响力)。
  2. 姓名:党智敏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本项目科学问题和总体学术思想的提出者,负责研究路线设计及项目管理和协调,对发现点 1、2、3均有重要贡献。代表作3和4的唯一通讯作者,代表作7的唯一作者,代表作5的共同通讯,证明材料分别见必备附件的代表性论著3, 4, 5, 7及其他附件辅助代表作3及4。发表了电介质结构与性能方面研究论文 400余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IET Fellow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会士,国际期刊IET Nanodielectrics创刊主编,连续 12年入选 Elsevier 数据库“中国高被引学者”。
  3. 姓名:刘向荣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本项目部分科学问题和学术思想的参与提出者,对发现点3做出了贡献,项目代表性论著5的共同作者,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代表性论著5。贡献体现在: 阐明了聚合物绝缘的低介电常数及损耗与导热的协同调控及提升机理。发表了学术论文120余篇,陕西省教学名师,荣获 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
  4. 姓名:钟少龙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本项目部分科学问题和学术思想的参与提出者,对发现点2做出了贡献,项目代表作3和4的共同作者,证明材料分别见必备附件的代表性论著3, 4。贡献体现在:提出一核多壳结构调控聚合物绝缘介质电极化的新机制和物理模型。从事功能聚合物电介质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多尺度模拟与计算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安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科技大学组织和实施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是项目代表性论著1、2、5及6的主要完成者,对3个发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贡献包括:(1) 揭示了聚合物复合介质的高介电低损耗与高导热的协同调控机制;(2) 提出一核多壳结构调控聚合物绝缘介质电极化的新机制和物理模型;(3) 阐明聚合物绝缘的低介电常数及低损耗与高导热的协同调控机制。

  2. 单位名称:清华大学
    单位贡献:清华大学主要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是代表作3、4、7的主要完成者及代表作5及6的参与者,对发现点1、发现点2及发现点3均做出了贡献,贡献包括:(1) 揭示了聚合物复合介质的高介电低损耗与高导热的协同调控机制;(2) 提出一核多壳结构调控聚合物绝缘介质电极化的新机制和物理模型;(3) 阐明聚合物绝缘的低介电常数及低损耗与高导热的协同调控机理。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