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动力电气组 | | 项目名称: | 降膜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成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历时近15年完成。项目团队围绕相变传热的机理与规律,系统开展了长期深入研究,揭示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为推动建筑节能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提名要求,同意推荐。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赵创要
排名:1 行政职务: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总体组织与研究方案设计,并亲自参与研究的各个关键环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仅承担了研究路线的规划与实施,还主导完成了多项核心研究任务。作为代表性论文1、2、3、5的第一作者,提出并验证了降膜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发现点1–3均做出了具有原创性的贡献。在研究中,建立了系统的流动与传热预测模型,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自主设计并搭建了气流影响实验装置,有效揭示了气–液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降膜蒸发管束结构优化方法,并实现了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工程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 姓名:冀文涛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同时在代表性论文1、2、3中担任第二作者、在论文5中担任第三作者,在项目研究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自主设计并搭建了降膜蒸发实验台,为项目的系统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条件与坚实基础。围绕发现点1–3,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提出了多项改进与补充思路,为流动与传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实验数据与模型的对比研究,推动了降膜流动与传热机理的定量化描述。在成果总结与高水平论文发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 姓名:靳蒲航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代表性论文1、3的第三作者以及论文5的第四作者,在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辅助研究与理论拓展工作。围绕发现点1–3开展研究,并在发现点1的深入挖掘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通过对已有传热预测模型进行进一步拓展与修正,提高了模型的精度与适用范围,使其在更复杂的工况条件下依然保持良好的预测能力,从而增强了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与工程价值。
- 姓名:齐迪
排名:4 行政职务: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代表性论文5的第二作者,在项目中对发现点3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无相变条件下的降膜传热问题,进行了大量系统的数值计算与分析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数据。在此基础上,为局部传热预测关联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降膜蒸发管束的气–液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关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无相变降膜流动与传热机理的认识,也为后续的模型推广与工程优化提供了支撑。
- 姓名:陶文铨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代表性论文1–5的通讯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了核心的组织与指导作用。在“降膜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项目中,负责技术路线的总体设计与优化,并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与突破方向。通过统筹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框架,有效推动了降膜流动特性、界面传热传质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深入揭示。同时,积极协调团队成员分工,确保研究进度与质量,为项目取得系统性成果和形成高水平学术论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建筑大学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围绕“降膜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气-液作用机理、管束内气液流型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攻克了“流动特性、传热性能难以预测”、“降膜蒸发气液作用复杂”的科学难题,在发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建立高精度液膜厚度预测方法,分析表面张力与多物理场作用对液膜稳定性和演化过程的调控机理,为复杂工况下的液膜预测与调控提供方法基础;(2)围绕横向、竖向及斜向气流对水平管束降膜蒸发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孤立波、液滴、液桥等典型流动结构在气液耦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合多物理场条件下流型稳定性变化的实验观测,提出统一化的流型识别思路与判定准则,为复杂气液作用及外场耦合条件下的流型分析与理论体系构建提供技术路径。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该项目的第二完成单位,围绕“降膜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流动传热预测模型、气液作用机理的研究,攻克了“流动特性、传热性能难以预测”、“气液作用机理复杂”两个难题,在发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建立了高普适性的水平管外降膜传热系数预测模型。本项目把降膜蒸发传热特性划分为完全润湿和部分蒸干两种状态,并分别建立了两种状态下的传热系数预测关联式;(2)构建了降膜蒸发管束中气-液作用机制模型。首次提出水平降膜管束内蒸气流动方向模型,将复杂的蒸气流动方向简化为横向、竖向(向上及向下)和斜向三种,定义了管束气流影响程度的影响系数及管束效应系数。查明了不同蒸气流向作用下,降膜蒸发传热系数变化及气-液相互作用规律。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