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动力电气组 | | 项目名称: | 高不确定性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与供需匹配的理论及方法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专家意见: | - 姓名:管晓宏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提名专家意见:该项目面向高不确定性下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与供需匹配问题,以随机性分析和优化决策为基础理论,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动态匹配、联合交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发现点包括:1)揭示了多能源系统不确定性的时空演化机理,创建了多能源系统协同的概率性规划理论方法,实现了多能源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2)提出了“随机匹配+动态优化+智能决策”的多能源系统供需动态匹配方法,攻克了供需高不确定场景下动态平衡难题;3)构建了多能源系统高效时空匹配交易理论方法,解决了跨市场多主体联合交易难题,释放了多能源系统对高比例不确定性新能源的时空匹配消纳潜力。项目系统性地构建了高不确定性下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与供需匹配的理论体系,理论难度大,填补了理论空白,引领了学科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有力支撑了陕西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破解了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的难题,并推广至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取得了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对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做出了有力支撑。
因此,提名项目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别朝红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本项目负责人,是“协同规划-动态匹配-联合交易”整体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对三个科学发现点均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组织并指导团队创建了高不确定性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理论(发现点1),提出了供需动态匹配方法(发现点2),并构建了高效时空匹配交易理论(发现点3)。作为代表性论文1、2、3、4、5及代表性专著6的通讯作者或主要指导者,对本项目系列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关键引领和指导作用。
- 姓名:谢海鹏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科学发现点1、2的主要贡献者。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法,为构建内嵌用户满意度约束的多能源系统资源分配模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揭示了需求侧资源在提升多能源系统灵活性、促进供需动态匹配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代表性论文4的主要完成人。
- 姓名:丁涛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科学发现点1的主要贡献者。参与构建了计及不确定性的电-气联合扩展规划模型,在多目标优化建模与求解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是项目协同规划理论方法的奠基性成果之一,是代表性论文1的主要完成人。
- 姓名:黄玉雄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科学发现点2的主要贡献者。将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引入配电网优化运行决策,为解决强不确定性下供需匹配的智能决策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该工作是本项目供需智能匹配部分的重要成果,是代表性论文3的主要完成人。
- 姓名:卞艺衡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科学发现点2的主要贡献者。参与构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微电网动态组合与智能决策模型,将系统供需匹配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在提升系统在线动态匹配能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是本项目供需智能匹配部分的重要成果,是代表性论文3的主要完成人。
- 姓名:刘诗雨
排名:6 行政职务:副处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科学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提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为构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时空匹配交易理论奠定了基础。该工作是本项目“市场化交易”理论的代表性成果,是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是项目整体学术思想的发源地和主要研究平台。系统性地开展了高不确定性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与供需匹配的理论及方法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创建了高不确定性多能源系统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内嵌风险指标的概率性规划模型,解决了传统规划方法难以应对强不确定性的难题(发现点1)。(2)提出了高不确定性下多能源系统供需动态匹配方法,构建了基于鲁棒优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决策模型,实现了复杂运行场景下的供需高效匹配与在线优化(发现点2)。(3)构建了多能源系统高效时空匹配交易理论,发明了“灵活打捆”与“电量库”两种新型交易机制,为解决清洁能源市场化消纳难题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发现点3)。该单位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单位名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单位贡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工程应用的关键支撑平台。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为项目的市场化交易理论研究(发现点3)提供了丰富的电网运行数据、典型的应用场景和关键的技术难题,确保了“灵活打捆”、“电量库”等新型交易机制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实践背景和应用价值。(2)深度参与了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验证,推动了多能源协同优化与市场化交易的理论成果在西北电网的试点应用,为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权威验证。(3)基于本项目的理论成果,参与推动了西北电力市场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为提升西北地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