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电子与通信技术组
项目名称:曲线轨迹雷达成像理论与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并按照要求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 该项目针对曲线轨迹雷达成像理论与关键技术展开攻关。通过构建曲线轨迹SAR雷达成像系统设计框架,攻克了系统建模、聚焦算法与误差补偿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理论方法-技术攻关的全链路突破.具体成果包括: (1)系统参数表征方法和指标优化理论。针对曲线轨迹SAR系统参数表征方法和指标优化开展研究,填补了曲线轨迹SAR系统化建模理论空白,为复杂运动模式雷达成像建立了严格数理基础。 (2)回波信号两维解耦与空变映射算法。针对曲线轨迹SAR成像三维几何畸变引发的信号处理难题开展研究,解决了聚焦成像中频谱-相位-包络失配问题。 (3)成像误差耦合机理和估计补偿方法。针对曲线轨迹SAR成像中运动误差和惯导误差的非线性耦合难题开展研究,解决了大测量误差下曲线轨迹SAR成像算法鲁棒性不足的问题。 (4)起伏地形成像误差动态补偿方法。该成果针对实际地形起伏下成像质量下降的难题开展研究,显著改善陡坡、山谷等复杂地形成像质量。 项目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成果丰硕,创新性强,有力地推动了雷达成像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根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参照陕西省自然科学奖评定条件和评定标准,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唐世阳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总负责人,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师。提出了曲线轨迹雷达成像的系统性研究思路,为全部4个重要科学发现确立了技术路线。主持完成了第1个重要科学发现中“系统参数表征方法和指标优化理论”的构建,为整个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负责指导并协调其他完成人的工作,与完成人2和5共同完成代表性论著[1],与完成人3和5共同完成代表性论著[2],与完成人3和5共同完成代表性论著[3],与完成人5共同完成代表性论著[4],与完成人4和5共同完成代表性论著[5]。(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1]-[5])
  2. 姓名:刘楠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2主要发明人。主导了“回波信号两维解耦与空变映射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负责该算法的数学推导、仿真验证与性能优化,解决了信号处理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是第1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1])
  3. 姓名:刘高高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3主要发明人。深入分析了各类误差的耦合机制。负责完成了该方法的通用模型构建与仿真测试。是第2、3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2]、[3])
  4. 姓名:周宇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4主要发明人。负责该算法的数学推导、仿真验证与性能优化,解决了信号处理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是第5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5])
  5. 姓名:张林让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2、3、4的工程实现与应用验证负责人。负责将各完成人提出的理论模型与算法工程化、算法化。并利用外场实测数据对全部创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与优化。其提供的实验反馈有力支撑了前四位完成人对理论与算法的迭代改进。是全部5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1]-[5])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本项目针对曲线轨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攻克了理论体系及模型构建、曲线轨迹雷达成像聚焦、大测量误差及复杂地形起伏环境下机动平台成像误差补偿等多项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微波遥感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完成人将相关理论成果和国家发展战略、企业需求相结合,与中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航天科工第二十三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华为等十余个国家单位和知名企业合作,在国防建设、国民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服务于我国多个重大工程任务和前沿平台,包括新型轰炸平台、新型运输平台、无人机、卫星、“嫦娥五号”等,列装雷达百余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本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与组织,为本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