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电子与通信技术组 | | 项目名称: | 微纳传感器机理研究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西安市构建的“1+10+13+N”产业体系。该项目团队针对当前传感器发展所存在的部分感器的传感机理不明确、灵敏度不够、传感器发生的故障难以实现远程监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旨在突破微纳传感器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项目团队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法,对于微纳传感器的机理、设计以及故障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1)在机理研究方面,项目团队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第一性原理探究多种半导体材料在面对多种外界激励(例如应力应变、气体分子、生物信号、外加电场以及环境温度)时,其电学和磁学性质所发生的变化;(2)根据纳米材料高场增强效应、大比表面积、量子效应等优点,项目团队设计开发了多款高灵敏度的电离式传感器,包括电离式温度传感器和电离式气体传感器;(3)为了解决传感器故障难以远程监控的问题,项目团队将精细复合层次模糊熵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多种的故障诊断信号处理方案;(4)传感器经常工作在温差较大的环境当中,为了克服热带来的影响,本项目深入研究了传感器机械结构的热形变及热误差补偿方法。该项目团队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批发明专利多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王柯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全面负责本项目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2)负责本项目发现点1的研究工作,对材料性能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适的传感材料;
(3)主要负责了代表作1,2的撰写,是代表作1,2的第一作者;
(4)负责热传导和热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为发现点(4)的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5)培养硕士生4名,培养本科生20名。
- 姓名:张春红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其主要是负责传感器的设计开发,对发现点(2)具有突出贡献,是代表作3的第一作者。
- 姓名:魏禹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从事故障诊断相关的研究,对发现点(3)具有突出贡献,为代表作4的第一作者。
- 姓名:刘瑞霞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传感器信号处理、智能传感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对发现点(2)和(3)具有贡献,为代表作5的第一作者。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邮电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具有信息科学特色的省属高等院校,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处理器件的设计和集成以及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具有信息与计算物理和信息功能材料等科研平台。在微纳传感器机理研究及应用项目中,西安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深入探索了包括微观传感器机理、创新传感器设计、热误差补偿、信号调理和故障诊断等在内的微纳传感器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该团队在《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Materials Horizons》、《Applied Physics Letters》、《ISA Transactions》和《Information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其中两项成果已成功转化,为高精度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设计思路。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科学进步,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传感器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