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电子与通信技术组
项目名称:有机室温磷光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全部材料,确认真实有效,且符合填写要求。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经多年研究,在有机光电子领域取得了重要创新突破,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促进了半导体材料、光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与认可,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总他引1330次。其中,2篇代表性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4篇代表性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该项目突破室温磷光需要铱、铂等贵金属的传统认知,在有机室温磷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发色团限域”新机制,显著增强了有机半导体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有效抑制三重激发态的非辐射跃迁,创制了一系列有机室温磷光半导体材料;提出了三重态能级梯度设计新策略,揭示了三重态激子辐射跃迁与磷光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成功实现了对室温磷光寿命与偏振性的精准调控;提出了“亮态三重态”的新思路,初步构建了有机磷光闪烁体的辐射发光理论框架,突破了传统闪烁体需要金属的局限,开创了有机室温磷光在闪烁体领域的新应用,展现了有机室温磷光在光电探测领域的广阔前景。该项目指明了有机室温磷光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有机超长磷光材料”和“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相关学科Top10热点前沿的形成与发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黄维
    排名:1
    行政职务:学术委员会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发现点一、二、三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有机室温磷光新材料的设计思路,构建了有机室温磷光性能提升与功能应用的发展框架,是代表性论文1-5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50%以上。
  2. 姓名:安众福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发现点一、二、三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发色团限域的新机制,揭示了电子组态、分子结构以及聚集形态对磷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创了有机室温磷光半导体在X射线成像领域的新应用,是代表性论文1、3-5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以上。
  3. 姓名:谷龙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一、二、三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多重发光中心设计策略,探索了聚合物室温磷光材料在X射线成像等领域的新应用,是代表性论文1、3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以上。
  4. 姓名:史慧芳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一、三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有机室温磷光新材料设计思路,厘清材料结构与磷光性能的构效关系,开拓了材料在有机光子学领域的新应用,是代表性论文1、4的共同第一作者。在该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以上。
  5. 姓名:王晓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三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亮态三线态”有机闪烁体的新思路,突破了传统高效闪烁体需要金属的局限,开创了有机室温磷光在闪烁体领域的新应用,是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以上。
  6. 姓名:于涛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二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三重态梯度能级设计的新思路,实现了高效室温磷光材料构筑及其寿命、圆偏振等性质的精准调控,系统揭示了电子组态、分子结构、能量转移过程等因素对室温磷光性能的调控机制,为创制高性能的有机室温磷光半导体新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代表性论文2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以上。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本项目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陕西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主要平台完成。学校在该项目中,发挥了主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为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卓越贡献。项目团队依托学校多学科交叉和国家级科研平台,聚焦室温磷光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建立了从理论创新到应用开发的完整研究体系,创新性地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高性能有机室温磷光半导体。材料的量子产率、磷光寿命及环境稳定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同时,学校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帮助建成材料制备、性能表征和器件制备等各类实验室,同时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

  2. 单位名称:南京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本项目依托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与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紧密融合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柔性电子学等交叉学科优势共同完成。学校在项目中始终发挥核心主导作用,在有机室温磷光半光导体的设计合成、机理研究、性能优化与应用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源与技术支持,为我国在该前沿领域抢占国际制高点、提升全球竞争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充足的人力、设备和经费支持,建成涵盖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器件集成等的先进实验室体系,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专业团队培养方面持续给予政策保障,是该项目不可或缺的主要完成单位。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