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电子与通信技术组 | | 项目名称: | 面向体域网应用的可穿戴和植入式天线技术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体域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健康监测、智能穿戴和军事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作为体域网高效通信的核心器件,可穿戴天线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但其性能设计与优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该项目面向体域网应用的重大需求,围绕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开展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形成了从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研究体系。项目提出基于特征模理论的柔性天线分析方法,为高性能体域网天线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超材料理论及设计方法,实现了兼具小型化、高增益和多功能的可穿戴天线与传感器,展现出良好的体域网应用潜力;提出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的柔性天线设计,有效提升了体内至体外通信的鲁棒性和速率,为植入式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方案。项目成果在理念和方法上均体现出突出原创性。
项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被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广泛引用,受到包括多位 IEEE Fellow 在内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多次受邀作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学术上具有突出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同时,部分研究成果已与在陕企业合作得到转化应用,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落地。
体域网天线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交叉领域,项目成果围绕体域网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设计展开,具备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贯通探索,为完善学科体系和深化学术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闫森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围绕面向体域网应用的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技术,提出并完成了项目中三项重要科学发现,并发表代表性论文1-5。(1)建立了基于特征模理论的柔性天线分析方法,为可穿戴天线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2)提出了基于超材料加载的多功能可穿戴天线与传感器设计方案,显著提升了体域网可穿戴器件的性能与应用拓展性;(3)实现了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的柔性天线设计,为医疗植入式设备提供了可靠的通信解决方案。
- 姓名:宋新月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对本项目中第二点重要科学发现作出创造性贡献,发表代表性论文4:基于超材料理论提出了多功能传感器设计方法,为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在体域网及相关应用中的性能提升与功能拓展提供了技术途径,进一步完善了体域网电磁器件布局,为其实用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 姓名:张安学
排名:3 行政职务: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信通学院总支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中第二点重要科学发现作出创造性贡献,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发表代表性论文 3。提出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超材料的天线小型化方法,有效突破了传统天线在超短波频段尺寸约束下的性能瓶颈,为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的集成化和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 姓名:黄斌科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中第三点重要科学发现作出创造性贡献,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发表代表性论文5。提出了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的柔性天线设计方法。通过采用柔性辐射结构与胶囊内窥镜的共形集成,实现了具有电磁自屏蔽特性的天线结构,有效提升了体内至体外信道的链接鲁棒性和数据传输速率,为无线胶囊内窥镜的可靠通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且单独完成单位,系统性地提出并验证了本项目面向体域网应用可穿戴与植入式天线的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完成了项目中三项重要科学发现,形成了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发表代表性论文1-5。主要包括:建立了基于特征模理论的柔性天线分析方法,揭示了人体与辐射结构耦合机理并指导了高性能体域网天线的设计;提出了基于超材料加载的多功能可穿戴天线与传感器设计方法,实现了小型化、低比吸收率与多功能融合;提出了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的柔性天线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体内至体外信道的链接鲁棒性和传输性能。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