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机械组
项目名称:复杂装备运行异常智能识别与早期故障准确溯源机理及方法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瞄准国家战略重大装备安全可靠运行迫切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资助下持续攻关,推进解决了困扰装备故障诊断领域的识不准、算不精、断不明顽疾。探明了变工况跨域场景下多源递阶对抗优化高分辨异常识别机制,保障了异常识别误报率≤1%;提出了多振源耦合下非线性时变系统故障振动响应高保真建模方法,实现了裂纹故障建模精度(模态频率误差≤3%)与计算效率的协同突破(计算时间缩短99.2%);揭示了复杂传递路径下早期故障特征多重调制自适应解耦分离原理,攻克了早期故障高灵敏诊断重要挑战;120t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重大工程装备应用实例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研究成果取得了复杂装备异常识别与故障溯源基本理论及方法的突破性进展,科学发现点具有原创性;5篇代表性论文均发表于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严格他引1161次,英文代表论文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被来自29 个国家/地区的 589 个机构的 2510 位专家学者在 269 种学术刊物上引用,受到英国国家安全首席科学顾问Jennings教授、德国工程师协会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Voggenreiter教授、美国 NASA 顾问 Saif 教授等领域权威学者的正面评价,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主要完成人获评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国家级人才计划、“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陈景龙
    排名:1
    行政职务: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构建了变工况运行装备异常智能识别模型,阐明了大规模参数模型剪枝轻量化原理,探明了邻域优化非局部加权的微弱特征增强机制,提出了多重调制特征解耦分离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大型船载卫通天线等复杂装备异常识别与故障溯源中;对发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论文1、2、3的主要作者。
  2. 姓名:訾艳阳
    排名:2
    行政职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建立了高保真自由度缩减模型,阐明了转子裂纹呼吸效应与多部件故障振动响应机理,分析发现了故障特征波形局部振荡衰减规律,为大型船载卫通天线等复杂装备早期故障溯源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发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论文1、3、4、5的主要作者。
  3. 姓名:贺王鹏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时频特性自适应优化表达的多重调制特征解耦分离方法,为大型船载卫通天线等复杂装备的早期故障准确诊断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对发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的主要作者。
  4. 姓名:万志国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复杂转子系统时变刚度求解方法,阐明了转子裂纹呼吸效应与多部件故障振动响应机理,为大型船载卫通天线、重型卡车等复杂装备高保真动力学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对发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论文5的主要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组织单位和完成单位,用以支持本项目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均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申请承担并完成的。在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创新开展了复杂装备运行异常智能识别与早期故障准确溯源机理与方法研究,推进解决了困扰复杂装备故障诊断技术领域的识不准、算不精、断不明顽疾。本项目主要贡献包括:突破了变工况跨域场景下异常低误报识别技术瓶颈,解决了多振源耦合下时变系统故障响应高精度建模分析关键难题,攻克了多载波信息调制耦合下早期故障高灵敏诊断重要挑战,并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重大工程领域开展了工程应用。 本项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入选陕西高校青年人才计划,1人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托举人才项目,1人入选“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项目,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3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该项目实验验证提供了数采设备、试验平台等支撑,为本项目机理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从实验平台、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障了本项目顺利开展。西安交通大学长期派遣学生和教师深入航天六院11所、中电54所、东风柳汽等多家单位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在项目完成基础研发之际,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等多个职能部门为帮助项目产业化做出了大量努力。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