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材料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高强超声场中复相合金组织形成规律与应用性能调控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超声场可以显著改善金属材料凝固组织并优化其力学性能。但是,超声凝固研究长期停滞于中低温单相合金,制约了超声凝固理论的深入发展。近十余年来,该项目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优青项目等支持下,创新采用三维超声凝固和超声悬浮凝固技术,揭示了超声场中枝晶动态形核和生长规律;阐明了超声空化和声流对共晶合金凝固过程的作用机制;探索出偏晶合金第二液相形核、生长和运动对超声场的响应规律;发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形成过程中“超声场—原位自生颗粒—基体相”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超声条件—组织形成—应用性能”的内在联系及调控机制。五篇代表作均发表于材料领域主流期刊,项目成果在金属材料领域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有力推动了超声材料科学与技术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的发展。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翟薇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作为总体负责人组建研究团队,提出主要学术思想,全面规划、设计并主持研究工作;
2. 对发现点1做出主要贡献,揭示了超声场中枝晶的动态形核与生长规律(附件1-1);
3. 对发现点2做出主要贡献,阐明了超声空化和声流对共晶合金凝固过程的作用机制(附件1-2);
4. 对发现点3做出主要贡献,揭示了偏晶合金第二液相形核、生长和运动对于超声场的响应规律(附件1-4);
5. 对发现点5做出主要贡献,建立了“超声条件—组织特征—应用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调控途径(附件1-1、1-2、1-4);
6. 是代表性论文4的通讯作者(附件1-4),以及代表性论文1、2的合作作者(附件1-1、1-2)
- 姓名:王建元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发现点1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声流加速固液界面前沿溶质传输的作用机理(附件1-1);
2. 对发现点2做出重要贡献,发现了共晶组织“层片—细化—离异”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附件1-2);
3. 对发现点5做出重要贡献,建立了超声条件与共晶高熵合金力学性能间的内在联系(附件1-2);
4. 是代表性论文1、2的通讯作者(附件1-1、1-2)
- 姓名:刘志伟
排名:3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发现点4、5做出重要贡献,揭示了超声调控熔体内小粒径颗粒高效原位合成的作用机理,阐明了超声对原位自生颗粒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附件1-5);
2. 是代表性论文5的通讯作者(附件1-5)
- 姓名:耿德路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发现点2、3做出重要贡献,开展声悬浮下超声对共晶和偏晶合金的组织调控研究,揭示了超声悬浮凝固下合金的动态凝固过程(附件1-3);
2. 是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附件1-3)
- 姓名:胡亚杰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发现点1、5做出重要贡献,阐明了超声场与枝晶形核生长过程的交互作用机制,建立了镁合金的超声高效强韧化方法(附件1-1);
2. 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附件1-1)
- 姓名:魏炳波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发现点1、2、3和5做出重要贡献,参与超声导入凝固与超声悬浮凝固的原理与技术原创性构思,规划了整体研究路线,指导建立了超声组织与性能调控机制(附件1-1、1-2、1-3、1-4);
2. 是代表性论文3的通讯作者(附件1-3),以及代表性论文1、2和4的合作作者(附件1-1、1-2、1-4)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该项目的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项目执行期间,在人员协助、经费支持和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全力协助项目实施,极大加快了项目进展和科学研究进度。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发现点1—揭示了超声场中枝晶的形核和生长规律,阐明了超声细化晶粒主导机制;发现点2—发现了共晶组织形态随声场维度和强度的共性变化规律,阐明了超声空化和声流对共晶合金凝固过程作用机制;发现点3—阐明了第二液相形核、生长和运动对于超声场的响应规律,揭示了超声场中偏晶均匀弥散组织结构的形成机理;发现点5—建立了“超声条件—组织形成—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金属材料强度与塑性的协同提升,揭示了超声强韧化调控机制。是代表性论文1、2、3和4的唯一完成单位(附件1-1、1-2、1-3和1-4)。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力保障人财物相关资源条件,极大推进项目进展。对该项目的学术贡献包括:发现点4—阐明了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形成过程中“超声场—原位自生颗粒—基体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组织演变规律;发明点5—提出了“超声条件-原位颗粒粒径/分散性-力学性能”的调控方法,阐明了颗粒分散性提高及基体组织充分细化是复合材料韧性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完成单位(附件1-5)。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