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材料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介质金属杂化超材料模态耦合及其性能调控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成果围绕超材料在装备应用中异质结构及多物理场对其性能影响的基本科学问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介质金属杂化基元电磁模态耦合行为,建立了外场、局域场叠加激励电磁耦合双阵子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杂化超材料多物理场激励下性能演化规律及调控机理。研究成果选题准确,研究起点高,理论上有创新,发表的论文国内外引用率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对相关研究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提名条件。特提名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张富利
排名:1 行政职务: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高介电结构米氏谐振与金属结构局域模态耦合调控电磁波行为的新机制(发现点1),提出了机械可调杂化超材料新思路(发现点2),揭示了介质与导电柔性薄膜杂化超材吸收调控机制(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1、3、4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5的作者。
- 姓名:樊元成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近零超材料介质与可调媒质耦合调控手段,发现了超材料中电磁波束散射位移的电调控规律(发现点2);发展了非线性反馈电磁模态分析方法,揭示了非线性多物理场模态耦合调控电磁行为机制(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1、5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3的作者。
- 姓名:赵乾
排名:3 行政职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揭示了介质超材料块体在非均匀电磁波激励磁共振模式,阐明了介质超材料和金属超材料耦合强度对电磁吸收的影响机制(发现点1);发现了杂化超材料构型对电磁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了群延迟形成机理及调控方法(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2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3、4、5的作者。
- 姓名:周济
排名:4 行政职务: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该项目整体方案设计和关键物理机制阐释。揭示了介质金属杂化超材料耦合产生类电磁感应透明形成机理(发现点1);提出了介质超材料与导电橡胶薄膜杂化电磁吸收体设计方法(发现点2);研究了基于高品质钛酸钙的介质超材料,阐明了米氏谐振电磁共振调控机理(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1、2、3、4的作者。
- 姓名:邱克鹏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设计了机械可拉伸模型及实验方案,提出了基于介电可调的磁谐振模式频率调控方法(发现点2)。是代表性论文3的作者。
- 姓名:付全红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介质立方体隐身进行了全波模拟,完成了介质金属杂化超材料电磁性能测试方案设计(发现点1)。是代表性论文1、5的作者。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工业大学为该项目组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从管理和服务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对该项目的贡献包括:提供了仪器设备、场地、水电等硬件条件;提供了书籍、电子数据库、文献检索等条件;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为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帮助。
- 单位名称:清华大学
单位贡献:清华大学为该项目组营造了优越的工作环境,确保了项目从管理到服务的顺畅运作。其贡献涵盖了硬件设施如仪器设备、场地、水电及知识资源如书籍、电子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服务。清华大学是代表性工作Physical Review X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