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材料科学组
项目名称:多主元合金的耐磨-润滑表面原位构筑与性能调控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针对极低温和超高温苛刻环境工况,该项目研究了多主元合金的耐磨-润滑表面原位构筑与性能调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发现局域有序结构诱发非均匀位错形核的强化机制以及复杂化位错运动的韧化机制,提出了低温摩擦原位诱导塑性变形构筑高强韧-耐磨-润滑分层结构思路和高温摩擦诱导氧化反应原位构筑抗氧化-耐磨-润滑表面结构策略,实现了苛刻服役工况下高性能耐磨-润滑材料表面结构的原位构筑与优化。项目团队发表在Acta Mater、Int J Plasticity等期刊上的5篇代表性论文被45个国家/地区的1974名学者在Nat Commun、Adv Sci等SCI期刊上他引473次,代表性论文1、2、4和5连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项目组迄今在该方向已发表论文93篇,其中热点论文6篇、高被引论文17篇;受邀作国内外会议主旨/特邀报告42次,受邀为3部国内外专著撰写与项目相关的独立章节,并在领域权威期刊J Alloys Compd和Tribol Int开设了专刊,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2名。与舞钢、南钢和航天八院等企业研究所合作解决了一系列极低温环境用耐磨材料屈服强度低和耐磨性差的难题;与湘钢解决了超高温环境用耐磨材料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差的难题。 该项目使我国在极端环境用耐磨材料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高性能耐磨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方面引领了国际前沿发展。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王海丰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主要学术思想、制定并实施了总体研究方案,对主要发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完成人在课题的顺利实施和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及产品应用转化方面,均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是代表性论文1-5的共同通讯作者。
  2. 姓名:周青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主要发现点1、发现点2和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发现点1和2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是代表性论文1-5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度研究了耐磨材料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强韧性与耐磨润滑性难以兼得的科学难题。
  3. 姓名:杜银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现点3的主要实施者,发现点2和3成果应用的主要贡献者,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4和5的共同作者。深度研究了耐磨材料在极端高温环境下抗氧化、耐磨润滑性和工况适应性难以兼顾的科学难题。
  4. 姓名:花珂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现点3成果应用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代表性论文5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度参与了解决高温耐磨材料在抗氧化性、润滑性和工况适应性难以兼顾的科学难题。
  5. 姓名:华东鹏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现点1的主要实施者,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第一作者。对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高性能耐磨金属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借鉴。
  6. 姓名:刘维民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学术指导,指导项目的总体研究方案,总体规划,对主要发现点1、2、3做出了前瞻性贡献。完成人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均起到了推动作用,是代表性论文3的共同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本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完成,围绕极低温与超高温苛刻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耐磨-润滑一体化服役性能调控关键科学问题,完成单位在项目中发挥了全方位的核心学术引领作用,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构建研究体系。本单位针对极端工况下金属材料服役性能劣化难题,发现局域有序结构诱发非均匀位错形核的强化机制以及复杂化位错运动的韧化新机制,提出了低温摩擦原位诱导塑性变形构筑高强韧-耐磨-润滑分层结构新思路和高温摩擦诱导氧化反应原位构筑抗氧化-耐磨-润滑表面结构新策略。 2.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材料创新。本单位研制出多类具备高耐磨润滑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显著提升了其在极端温度下的综合性能,解决了低温条件下材料屈服强度与耐磨性差、高温环境下材料抗氧化性与耐磨性差等科学难题。 3.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本单位项目团队在Acta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5篇,被Nat Commun等SCI期刊引用473次,其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项目组在该方向累计发表论文93篇(高被引论文17篇、热点论文6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 4.组织学术引领与人才培养。本单位负责编写3部国内外专著章节,开设J. Alloys Compd与Tribol Int高性能耐磨材料专刊,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主旨/特邀报告超42次,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2名,在学术传播与领域引领方面成效显著。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