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海洋航行器高性能协同控制与优化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针对海洋航行器高性能协同控制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海洋航行器的高精度运动控制理论方法,发展了多海洋航行器高性能行为协同理论,提出了海洋航行器控制系统能效优化方法,推动了海洋航行器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该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要成果发表于Automatica、IEEE汇刊等著名期刊,受到了多位院士和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重点行业单位开展了关键技术应用,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提名条件。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李慧平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助理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负责人,主持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是代表性论文1,2,3,5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4的作者,代表性专著7的第一作者,对科学发现点1-3 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为必备附件A-1、A-2、A-3、A-4、A-5和A-7。具体为:①提出了海洋航行器预测控制理论与方法;②揭示了外部扰动与系统约束对协同控制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鲁棒约束新方法和增益稳定的新概念,设计了基于预测控制的海洋航行器协同控制方法;③设计了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机制与能效优化方法。
- 姓名:贺宁
排名:2 行政职务:院长助理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科学发现点1、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著6的第一作者。佐证材料为必备附件A-6。具体为:①发现了机器人欠驱动运动规律与内在控制约束,提出了欠驱动机器人建模方法与预测控制方法;②阐明了系统采样模式对控制系统能效调控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基于事件触发和自触发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保证闭环稳定的理论条件。
- 姓名:刘昌鑫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科学发现点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佐证材料为必备附件A-4。具体为:①建立了min-max预测控制优化的自触发机制,提出了建模误差和外界扰动下的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能效优化方法,揭示了事件触发条件对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影响机理。
- 姓名:高剑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科学发现点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的作者。佐证材料为必备附件A-4。具体为: ①建立了非线性系统事件触发预测控制模型,设计了事件触发控制机制,提出了基于自触发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效优化方法。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1)建立了海洋航行器非线性运动模型,提出了满足复杂约束的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破解了海洋航行器精准运动控制难题。
2)揭示了外部扰动与系统约束对多海洋航行器协同控制的影响机理,创建了基于行为约束与滚动优化的协同控制框架,发展了性能增强的海洋航行器协同控制理论,攻克了复杂干扰下海洋航行器高性能行为协同难题。
3)创建基于事件触发控制的海洋航行器能效优化方法,解决了海洋航行器控制系统能效调控难题。
该单位为项目提供了科研经费、科研用房等支持,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工作场所以及重要的计算平台和软硬件资源。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1)发现了海洋航行器欠驱动运动规律与内在控制约束,设计了满足复杂约束的机器人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2)阐明了系统采样模式对控制系统能效调控的作用机理,创建了系列化的事件触发采样机制。
该单位为项目提供了科研经费、科研用房等支持,提供了部分人力资源和优质的工作场所以及必要的计算平台和软硬件资源。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