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轻工与纺织组
项目名称:高比能生物质基电极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研究以“高比能生物质基电极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为核心主题,以绿色、可持续的生物质基材料(木材、纤维素、农林废弃物)及其衍生品(纸基)为基础,设计、构筑了一系列不同的生物质基储能新产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性的工作:设计了木材和纸基材料同类玻璃高分子结合用于超级电容器储能领域,开发了一种集电极材料和隔膜于一体的兼具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一体化纸基超级电容器,建立了非碳化法构筑生物质基高比能超级电容器储能材料的新方法,发展了多功能生物质基储能材料,提高了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了生物质材料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5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材料、化学、能源类期刊,篇均SCI他引100次,3篇论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研究成果受到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倪永浩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杰青吴忠帅研究员等在内的国内外学术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被高分子领域高影响力的新媒体高分子科学前沿等选作亮点进行了专题报道。该项目研究具有系统性和独创性,为不同生物质基储能体系的设计和精准合成提供了有效策略和参考,为开发新型多组分生物质基高比能存储材料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生物质基材料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对设计构筑不同组份和特定结构的高效生物质基电化学存储材料并推进其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熊传银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第一完成人熊传银是本项目研究的组织者和发起者,负责了整个项目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的制订与组织实施,为代表性论文 1、2、3、4和 5 的第一兼具通讯作者。对应的科学发现点如下:1.揭示生物质基多级孔结构差异对电解质的传输、存储行为影响的动力学机制。2.构建了生物质基储能器件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间的协同相关性。3.阐明了超级电容器功率和能量密度连续可调的机制与实现途径。
  2. 姓名:徐永建
    排名:2
    行政职务:人事处副处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第二完成人徐永建是陕西科技大学二级教授,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及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了整个项目前期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为代表性论文 1、2和 3 的主要合作者。对应的科学发现点如下:1.揭示生物质基多级孔结构差异对电解质的传输、存储行为影响的动力学机制。2.构建了生物质基储能器件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间的协同相关性。
  3. 姓名:段超
    排名:3
    行政职务: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本项目生物质基部分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和测试表征。是代表性论文1、2、3、4的主要合作者。对应的科学发现点如下:1.揭示生物质基多级孔结构差异对电解质的传输、存储行为影响的动力学机制。2.构建了生物质基储能器件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间的协同相关性。
  4. 姓名:刘和光
    排名:4
    行政职务:材料学院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与第一完成人熊传银共同参与指导和规划完成了本项目研究的相关内容,为代表性论文4 的主要完成者。对应的科学发现点如下:构建了生物质基储能器件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间的协同相关性。
  5. 姓名:沈梦霞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本项目生物质基部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是代表性论文3的主要合作者。对应的科学发现点如下:构建了生物质基储能器件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间的协同相关性。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陕西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全面组织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创造了学科平台优势,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场地和科研条件,配备了优秀的科研人才,并且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按期完成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2.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重要的合作参与单位,为本项目前期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场地和科研条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西安理工大学积极参与本项目关键技术的探讨和制订,并且对本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