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能源与化工组 | | 项目名称: | 锂硫电池界面反应动力学强化与锂离子输运协同调控机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西安理工大学项目团队长期以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依托,针对锂硫二次电池在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界面电化学反应和Li+传输势垒较高,导致其电化学动力学缓慢引起穿梭效应及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等瓶颈问题,系统开展了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与电催化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创新性提出基于高孔容多孔结构的高密度活性位点构筑策略,通过增强底物吸附协同优化硫物质转化与离子传输动力学,实现硫正极面容量显著提升;突破传统锂负极物理调控范式,率先提出原子级催化调控锂质传输动力学新策略,创新了锂离子输运维度重构机制,阐明催化调控抑制枝晶生长的理论;首次揭示4f离域电子型催化剂的多维度协同催化机制,为解决锂硫电池领域长期存在的"离子传输迟滞-硫转化动力学缓慢"耦合难题提供全新理论范式。相关研究在锂硫电池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成果,系列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Nano Letters等储能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1篇论文入选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成果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认可和正面引用评价,推动我国在下一代储能技术领域占据战略制高点,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张静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负责项目实验体系开发及性能分析和总结,率先提出原子级催化调控锂质传输动力学新策略,创新了锂离子输运维度重构机制,阐明催化调控抑制枝晶生长的理论;(2)首次揭示4f离域电子型催化剂的多维度协同催化机制,为解决锂硫电池领域长期存在的"离子传输迟滞-硫转化动力学缓慢"耦合难题提供全新理论范式,对创新点2、3的提出做出了突出贡献。
- 姓名:游才印
排名:2 行政职务: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主任(正处级)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把控项目整体研究方向和创新、理论突破与成果凝练;(2)提出基于高孔容多孔结构的高密度活性位点构筑策略,通过增强底物吸附协同优化硫物质转化与离子传输动力学,实现硫正极面容量显著提升,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
- 姓名:田娜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负责项目技术路线设计、项目进度监督、性能验证;(2)发展了缺陷离域电子结构材料的制备工艺,揭示4f离域电子型催化剂的多维度协同催化机制及其在转化型硫正极中的催化机制,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
- 姓名:杨蓉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展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孔体积的多孔碳结构,提出了孔体积调控的方法和规律,对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理工大学是本项目的依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项目的支持管理和监督等工作。自本项目立项以来,作为项目的承担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团队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在人员、工作安排、研究条件、实验设备、分析检测、场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项目按时完成。西安理工大学在本项目中的主要贡献汇总如下: (1)为本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安排,并提供人员和组织保障; (2)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研究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并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3)为项目论文撰写提供了测试和分析上的支持;(4)认真督促本项目的进展,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帮助和保障; (5)对本项目成果的总结和撰写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