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能源与化工组 | | 项目名称: | 煤焦油组分分离与分析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是“压舱石”和“稳定器”。煤焦油是煤炭热解的液体产物,阐明煤焦油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对解明煤热解机理和有效指导煤炭高效加工利用至关重要。该项目实现了对煤焦油在内的复杂有机混合物的精准解析,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主要发现了:1)系统阐明了溶剂性质与煤焦油被萃取组分间的关系,实现了煤焦油组分GC-MS可分析与不可分析部分的溶剂萃取定向分离;2)建立煤焦油六组分的分离方法,成功解耦了煤焦油中难以分析的重质组分结构;3)提出了“以定向反应为基础、溶剂萃取分离为核心”的“层层剥离”分离策略,建立了煤焦油高沸点馏分分子层次组成和结构的理论解析方法;4)设计了一种基于热重分析仪,样品用量小和精确度高的复杂有机混合模拟蒸馏装置。
该项目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7项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5项项目的支持,在Chem. Eng. J.、Energy、Chem. Eng. Sci.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5件,国际专利1件,主持制定/立项国家标准2项。5篇代表作他引471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214次,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培养了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该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提名条件。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孙鸣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持项目研究。主持完成了煤焦油组分的定量分析、煤焦油高沸点馏分中组分的定向分离、和煤焦油精准模拟蒸馏方法,主要参与了煤焦油族组分的高效分离。代表性论文1、2、3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4、5的共同通讯作者;国家标准制订人排名第一;授权发明专利1,发明人排名第一。
- 姓名:么秋香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京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京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持项目研究。主持了煤焦油族组分的高效分离,主要参与了煤焦油组分的定量分析、煤焦油高沸点馏分中组分的定向分离。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3的作者,均排名第三,代表性论文5的作者,排名第二;授权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排名第六。
- 姓名:何磊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参与项目研究。主要参与了煤焦油六组分的定量分析与分离及其热解产物解析、煤焦油精准模拟蒸馏方法。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授权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排名第三。
- 姓名:张丹
排名:4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宜宾学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宜宾学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持项目研究。主持了煤焦油族组分的高效分离,主要参与了煤焦油中可检测与不可检测部分的分离与组成分析。代表性论文3的作者,排名第二。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大学
单位贡献: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西北大学为该项目创造了学科平台优势,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场地和条件,配备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取得以下主要学术贡献:
(1)国内外首次提出煤焦油全组分GC-MS可分析与不可分析部分的定向溶剂萃取分离,实现了对煤焦油汽化 ≤300 °C组分含量的定量分析。
(2)首次提出热重分析仪TG和GC-MS结合定量测定煤焦油汽化≤300 °C中组分含量的方法。
(3)提出并建立了“溶剂萃取-柱层析”煤焦油六组分(饱和分、芳香分、杂原子、酚类、胶质和沥青质)分离与组分结构解析方法,实现了煤焦油族组分的分离与分析。
(4)提出了“以定向反应为基础、溶剂萃取分离为核心”的分离策略,运用“层层剥离”的分离理念并借助先进的表征手段,建立了煤焦油分子层次组成和结构的理论解析方法,实现了煤焦油中目标组分的定向分离。
(5)设计了一种基于热重分析仪,样品用量小和精确度高的复杂有机混合物模拟蒸馏装置。
(6)成果有代表性论文1、2、3、4、5,国家标准1,授权发明专利1。
- 单位名称:西京学院
单位贡献: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西京学院为该项目创造了学科平台优势,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场地和条件,配备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取得以下主要学术贡献:
(1)提出了采用直接分析(FTIR、NMR等)和间接分析(PY(热裂解仪)-GC-M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焦油沥青的组成和结构。
(2)基于煤焦油六组分的分离,考察柱层析分离方法对煤焦油组分的分离效率和普适性,开展了煤焦油沥青的柱层析分离。
(3)成果有代表性论文1、3、4、5,授权发明专利1。
- 单位名称:宜宾学院
单位贡献:宜宾学院为该项目创造了学科平台优势,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场地和条件,配备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取得以下主要学术贡献:
(1)参与阐明了溶剂性质与煤焦油被萃取组分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煤焦油组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分析与不可分析部分的溶剂萃取定向分离,建立了煤焦油汽化≤ 300 ℃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鉴定了煤焦油中302种化合物的结构。
(2)成果有代表性论文3。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