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环境与资源利用组 | | 项目名称: |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植物生产力估算机制 |
| 提名单位: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微弱能量,前期研究已表明其与植被生产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观测植被SIF已成为大尺度植被生产力与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沿方向。然而,SIF与植被生产力之间的内在机理联系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该项目自主研发了“荧光–光合–光谱”三合一观测装置,为深入揭示SIF与光合速率的机理联系提供了严谨的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团队提出了SIF与光合速率之间的机理性模型,并建立了模型关键变量与参数的估算方案,使得利用卫星SIF数据直接进行机理性植被生产力估算成为可能,显著提升了基于SIF估算光合速率的研究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工程实施后的植被恢复生产力效益评估,以及大尺度农作物产量估算,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两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篇代表作共被他引127次,单篇最高他引61次,代表作发表在Nature Food和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著名期刊。
提名者认真审阅了项目材料,内容真实,科技应用意义重大,提名推荐该项目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吕肖良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围绕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在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研究中的难题,指导研发“荧光-光合-光谱”同步观测系统奠定了本研究的试验基础,构建荧光遥感机理性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机制与框架,创新性地将荧光辐射传输理论、光合电子传递原理和气体扩散理论耦合,解决荧光估算光合与蒸腾依赖站点观测的难题,代表性论文1,3,4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合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一、二、三均有贡献。
- 姓名:刘准桥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研发了“荧光-光合-光谱”三合一同步观测系统,为研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不同气象环境要素下的植被光合与蒸腾响应特征提供了高精度的试验观测数据;结合光合荧光关联理论,分离光系统II荧光,解决了荧光遥感直接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技术难题,拓展了荧光遥感在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智慧农业产量估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代表性论文2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合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一、二均有贡献。
- 姓名:于强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指导并建议第一和第二完成人,围绕荧光遥感与植被生产力耦合关系为研究方向,通过分析荧光与光合及蒸腾的对环境及生物要素的共同响应特征,发展荧光与光合关联机制,指导探索荧光遥感在在森林、农田等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代表性论文5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合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二、三有贡献。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并完成了本项目的全部研究,为本成果相关的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这些支持不仅确保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积极探索荧光遥感与光合蒸腾同步观测方法及设备搭建、精准获取旱地农业多尺度荧光与碳水通量的观测数据,还能够高效统筹了项目组在设备研发、植被定量遥感及粮食作物模型构建等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模拟与冠层研究工作,推动了相关任务的有序开展,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