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环境与资源利用组
项目名称: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关键氧化毒性组分的识别与来源研究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聚焦国家大气污染重点区域之一的关中平原,开展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的识别方法、健康暴露风险及其污染来源研究。解决了从大气颗粒物复杂组分中识别出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的技术难题,发现了新型健康风险物种——长寿命自由基和棕色碳对大气颗粒物氧化毒性的重要贡献,回答了大气颗粒物中关键氧化毒性组分是什么的科学问题,证实了煤炭和生物质等燃烧源是关中地区新型氧化毒性物种的主要来源,打破了以往新型氧化毒性物种必须由金属氧化物参与形成的认知,并突破性发现沙尘源是该地区新型氧化毒性物种的重要来源。研究成果实现了重要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创新,为空气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危害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并为区域性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们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陈庆彩
    排名:1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整体研究方案的设计、项目工作统筹规划、实验资源调配等,开发创新方法和发现新型污染物(发现点1)、探究了化学原理和来源(发现点2、3),是第一、二、三篇代表论文的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和第四篇代表论文的通讯作者(见附件1-4)。
  2. 姓名:沈振兴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第二完成人,负责实验方案制定、数据分析以及部分研究内容的实施。开展了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研究(主要发现点1、3),发现了冬季和夏季不同二次来源对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生成的贡献,是第五篇代表论文的主要作者(见附件5)。
  3. 姓名:董自鹏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第三完成人,在项目中主要承担大气颗粒物遥感观测、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影响和观测数据的分析及成果整理等工作,为更准确地确定沙尘过程和昼夜来源差异对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的影响研究方面有关键贡献(发现点2、3)。是第四篇代表论文的共同作者(见附件4)。
  4. 姓名:沙桐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第四完成人,在项目中主要承担大气污染过程和效应模拟、数据统计分析和成果整理等工作,对指导关键氧化毒性物质的大气来源和环境影响评估具有重要贡献(发现点2、3)。是第四篇代表论文的主要作者(见附件4)。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陕西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陕西科技大学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目组成员所在的相关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科技处等单位在科研工作安排、研究条件、实验检测设备、技术支持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项目的提前完成并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贡献如下:(1)负责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2)开放与项目实验研究开展相关的实验设备及设施;(3)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4)对关键问题的研发及解决提供协助。 在学校支持下开展该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各项研究工作,对西安大气气溶胶新型健康风险物质的识别及识别装置开发、氧化毒性物质的大气化学行为机制及来源研究方面进行攻关,对发现点1、2、3作出主要贡献,创新设计大气新型氧化毒性物种在线识别方法,发现了气溶胶中影响人体健康新物种,提出了气溶胶产毒新理论。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处于国家高水平行列,为实现该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基础和人才队伍,为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也是实现该项目技术成果的推动者,在项目中起到了核心关键作用。

  2.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该项目的完成单位,其单位项目人员在科研工作安排、样品制备、实验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项目的提前完成并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贡献如下:(1)开展关中地区大气颗粒物中健康风险关键物种-棕色碳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2)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研发及解决提供协助;(3)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在学校支持下开展该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各项研究工作,对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大气污染物质来源的解析进行攻关,对发现点 1、3 作出重要贡献,协助开发了基于EPR和EEM的关键氧化毒性组分识别方法,阐明了关键氧化毒性组分的赋存特征。

  3. 单位名称: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单位贡献: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作为该项目的完成单位,拥有环境气象观测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对开展大气污染规律和来源分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科技支撑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大量气象观测数据,参与研究设计、数据讨论和成果整理,对发现点 2、3作出重要贡献,在大气污染观测方案制定、气象数据的分析,以及项目整体实施上给予了关键性的贡献,对观测数据解析方面做出了专业指导,对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