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基础研究组 | | 项目名称: | 淤地坝水土保持碳汇效益评价与机理解析 |
| 提名单位: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水土保持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巩固与提升生态系统碳中和潜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23年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拦沙固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协同提升的关键措施。然而,当前对淤地坝水土保持碳汇的形成机制和碳汇效益定量核算仍缺乏系统认知,极大限制了对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的评价。该成果基于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放射性碳同位素混合模型等方法,明确了复杂景观下流域泥沙/有机碳的来源及组成特征,解析了侵蚀产沙中的有机碳在搬运-沉积-输出过程中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淤地坝减排、增汇的效益及机制,为水土保持碳汇核算提供理论支撑。5篇代表性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广泛的关注和引用,目前已被SCI他引221次,单篇最高SCI他引96次;相关研究成果被水利部采纳,作为淤地坝监测、拦沙固碳效益分析的重要支撑和解释黄河水沙变化的主要依据;受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委托完成淤地坝碳汇方法学编制,是水土保持碳汇进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第一个方法学。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方怒放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泥沙/有机碳来源识别方法,解析了侵蚀产沙中的有机碳在搬运—沉积—输出过程中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淤地坝水土保持碳汇效益及机制,是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第一作者,是论文2、3、4、5的通讯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一、二、三均有贡献;研究成果被水利部水保司采用。
- 姓名:曾奕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构建了高精度淤地坝基础数据库,量化了淤地坝的拦沙储碳效益,是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第一作者,是论文2、5的第一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二、三有贡献。
- 姓名:倪玲珊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解析了复杂景观下流域泥沙/有机碳的来源,提高了泥沙/有机碳来源示踪精度,是论文1的共同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一有贡献。
- 姓名:史志华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阐明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是论文1、2、3的共同通讯作者,是论文4、5的共同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点二有贡献。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本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全面负责了项目的顶层设计、任务分工、组织实施与成果总结鉴定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依托学校完善的野外观测网络和先进的室内分析平台,项目组有效开展了系统性的观测与实验工作,确保了研究的顺利推进与完成。在学校的支撑下,项目组明确了复杂景观下流域泥沙/有机碳的来源,解析了侵蚀产沙中的有机碳在搬运—沉积—输出过程中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淤地坝水土保持碳汇效益及机制。
-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单位贡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的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平台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该单位协助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任务协调与成果总结等多项工作,系统阐明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协助构建了高精度淤地坝基础数据库,为实现拦沙与储碳效益的精准量化提供了重要数据与方法支撑。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