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王丹军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延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要进行Bi基半导体的设计构筑和性能研究,全面负责项目的设计、执行、论文修改和专利撰写等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本项目中是代表性论文1,2,3,4,5的通讯作者。
- 姓名:郭莉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延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进行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和配套反应装置的研发,是代表性论文3, 4和5的合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共同通讯作者;研发了新型“液-固”相光催化反应装置(发明专利:ZL 201810669735.1)、用于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处理的高效固定床光催化反应装置(发明专利:ZL 201910828253.0)以及用于光催化合成氨的催化剂自动循环型“气-液-固”三相光催化反应器(ZL 202110538460.X)。通过反应器内部构件设计和灯管布置,增大反应底物与光催化剂的接触面积,提高催化剂对光的吸收利用。上述系列工作对于推动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 姓名:徐斌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重点负责研究课题的选取、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讨论、技术难题的解决、科学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原理和机理的阐述。在本项目中,与延安大学王丹军等合作进行Bi基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合作发表论文5篇,代表性论文3,4和5的共同通讯作者;2021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3完成人)。
- 姓名:杨春明
排名:4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延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DFT理论计算、催化机理分析、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通过理论计算详细解析了掺杂对于Bi2MoO6电子结构的影响规律,是代表性论文4和5的共同通讯作者。
- 姓名:王天宇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主要进行Bi基缺陷半导体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催化性能评价和催化机理探究,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3的合作者。
- 姓名:申会东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延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承担催化剂的构筑、性能评价、论文和专利的撰写等工作,是代表性论文2的合作者;2021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4完成人)。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延安大学
单位贡献:(1)与西北大学与合作,提出了多孔铋基催化剂的构建策略,证实了其对“光能吸收、载流子分离及反应底物分子活化”的强化作用,揭示了表面缺陷态增强底物分子吸附/活化、产物脱附,加快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作用。(发现点1:Chem. Eng. J., 2021, 414, 128827;代表性论文1);
(2)与西北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发展了铋基异质结构建新策略,提出了通过界面电场强化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新思路,建立了铋基异质结的催化活性、选择性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发现点2:Appl. Catal. B: Environ., 2019, 247, 150;代表性论文2;J. Mater. Sci. Technol., 2022, 110, 152. 代表性论文3);
(3)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立了Bi基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新策略,明晰了催化剂活性位点微观结构调控促进载流子分离的内在关联,揭示了半反应协同促进光催化过程的作用机制。(发现点3:Appl. Catal. B: Environ., 2023, 330, 122643. 代表性论文4;Appl. Catal. B: Environ., 2023, 338, 123057. 代表性论文5)。
2021年,与北京化工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 单位名称:北京化工大学
单位贡献:北京化工大学是本成果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化工大学在催化剂样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撑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使本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2022年,与延安大学合作,发展了铋基异质结构建新策略,提出了通过界面电场强化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新思路,建立了铋基异质结的催化活性、选择性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发展了半导体量子点修饰构筑Bi基异质结强化载流子分离、传输性能的新策略。(发现点2:J. Mater. Sci. Technol., 2022, 110, 152,代表性论文3)。
2023年,与延安大学化工学院王丹军教授合作,建立了Bi基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新策略,明晰了催化剂活性位点微观结构调控促进载流子分离的内在关联,揭示了半反应协同促进光催化过程的作用机制。(发现点3:Appl. Catal. B: Environ., 2023, 330, 122643.代表性论文4;Appl. Catal. B: Environ., 2023, 338, 123057. ESI高被引论文,代表性论文5)。
此外,延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西北大学三家单位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 单位名称:西北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大学是本成果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的合作研究中,西北大学在技术支撑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1)西北大学与延安大学合作,提出了三维多孔铋基催化剂的构建策略,证实了其对“光能吸收、载流子分离及反应底物分子活化”的强化作用,揭示了表面缺陷态增强底物分子吸附/活化、产物脱附,加快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作用。从材料合成的基础理论出发,建立了可控合成Bi2MO6(M=W, Mo)新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Bi2WO6,有效强化了“电子转移-底物分子”的耦合传质过程,揭示了SOVs诱导产生的缺陷态增强N2吸附/活化和表面反应的作用机制(发现点1:Chem. Eng. J., 2021, 414, 128827;代表性论文1));
(2)2022年,与延安大学及北京化工大学合作,采用原位离子交换法将Bi2S3量子点(QDs)锚定于富含SOVs的Bi2MoO6表面,构筑了具有强界面相互作用的同源异质结(Bi2S3/SOV-Bi2MoO6)。该同源异质结具有紧密的异质界面接触,有效加速了载流子的空间分离和定向聚集,显著提高了Bi2MoO6光催化合成氨性能(J. Mater. Sci. Technol., 2022, 110, 152. 他引46次,代表性论文3)。
2021年,与延安大学及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