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基础研究组 | | 项目名称: | 超浸润材料功能化和智能化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成果围绕界面浸润性调控这一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针对传统超浸润材料在功能多样性和应用适应性方面的不足,在国家及省级科学基金的长期支持下,系统开展了超浸润材料的功能化与智能化研究。项目提出了将超浸润体系拓展至界面化学新范畴的研究思路,发展了一系列高效、可控的材料制备新方法,创新构建了多种具有智能响应能力的超浸润功能体系,并成功应用于油水分离、清洁能源、智能电子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系统性的重要突破。主要创新包括:
(1)发明了多种可响应pH、热、光、磁场等外界刺激的智能超浸润材料,实现了油水分离过程的高效、可控与长效稳定,为复杂环境下的废水治理和溢油回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构建了具有非对称润湿结构的Janus界面蒸发器,实现了高效太阳能驱动水蒸发与自修复能力,蒸发速率显著领先国际同类报道,为高性能太阳能水处理技术开辟了新途径;
(3)开发了超疏水、超双疏及阻燃型柔性电子器件,显著提升器件在高湿、汗液和水油环境中的传感稳定性与可靠性,推动了可穿戴设备在复杂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4)创新地将超浸润特性引入电催化电极设计中,有效优化气/液传质过程,显著提升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效率与电极稳定性,为绿色氢能开发提供了新材料基础。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提名条件。特提名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屈孟男
排名:1 行政职务:研究生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成果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还设计了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并亲自指导和完成了一系列创新实验,对本项目的所有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油水分离、太阳能蒸发、可穿戴电子及电催化制氢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是全部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
- 姓名:何金梅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完成人通过精妙设计材料表面微纳米结构与化学改性,成功制备了多种高性能超浸润材料,并大幅提升其在油水分离、太阳能界面蒸发、可穿戴智能电子及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等应用中的效率与稳定性。是代表性论文第一到四的通讯作者和代表性论文第一、和第三篇的第一作者。
- 姓名:穆雷欢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完成人制备完成了一种能够持续稳定运作的超疏水型自供能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通过对其表面结构的精细优化,显著降低了水分对摩擦界面的浸润效应,有效阻止了水分渗透及电荷流失。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 TENG 的耐用性,还使其在面对多变环境时具备更强的能源采集能力,为可穿戴设备实现自主供电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中所列的第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是第二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 姓名:刘清华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完成人参与设计及制备完成了具有超双疏(即对水和油都具有超疏性)和阻燃性的多功能导电织物实现了在复杂和恶劣环境下稳定的电信号输出,提高了了柔性力学传感器全天候传感和高温预警的能力。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中所列的第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是第二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 姓名:李杰辉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完成人从调控气凝胶内部微观孔道结构和光热转换材料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不同程度光热转换能力的新型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材料通过调节表面微结构、表面能和水分子传输路径,显著提升了太阳能转化效率和界面蒸发速率。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中所列的第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是第二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 姓名:朱雪丹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完成人将超浸润特性用于自支撑电极,从材料表面形貌重构和组织结构调控角度出发,构建超亲水/水下超疏气类型的自支撑催化电极,深入研究气泡在催化电极界面的动态行为及传质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水分解效率和自支撑催化电极的稳定性的影响。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中所列的第四项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是第五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科技大学作为本项目的唯一完成单位,秉持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理念,积极促进跨学科融合与深度合作。在该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早期培育、中期研究、后期应用推进作用,学校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确保了本项目的顺利进行,还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数据库,为研究的系统和深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技术支持层面,学校配备了高精度、高性能的仪器设备,从材料的制备到性能的分析,每一步都确保了精确的控制与质量监测。综上所述,西安科技大学为本项目超浸润材料功能化与智能化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