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基础研究组 | | 项目名称: | GaN纳米结构物性调控及应用研究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以第三代半导体GaN材料为基础,主要针对各种GaN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系统研究它们的光电及场发射特性,提出了通过改变几何结构、掺杂、吸附、包覆等手段调控GaN纳米结构的光电和场发射特性。课题承担者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引起了同行的重视。GaN光电性质调控技术已进行推广,目前已在陕西云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应用,应用效果良好。代表作被众多著名学者在Chemical Reviews、等期刊引用并积极评价。项目第一完成人崔真因本项目研究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本项目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3项。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崔真
排名:1 行政职务: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总体负责人,主导全局并提出“掺杂、吸附、构建异质结”调控核心思路,牵头完成多形态GaN纳米线可控制备、Se/Ti掺杂理论与实验验证、二维GaN异质结光催化及缺陷型GaN气体探测研究;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推动技术企业试点。代表作方面,《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20)主导计算揭示缺陷增强气体传感机制,《Materials and Design》(2016)分析Ti掺杂指导光电器件,《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9)明确异质结光催化潜力,另参与《Vacuum》(2022)相关制备与界面研究。
- 姓名:沈洋
排名:2 行政职务: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GaN纳米结构制备与性能优化。在多形态GaN纳米线研究中,协助优化CVD工艺以实现层状、螺旋形等GaN纳米线形貌精准控制,并参与验证其光电与场发射特性;同时参与二维GaN纳米片水热反应与氨化两步法实验,助力解决制备过程中的结晶度与结构稳定性问题。在代表作《Vacuum》(2022)中,深度参与二维GaN纳米片制备工作,优化水热参数、协助控制氨化反应条件,还参与SEM、XRD表征数据收集,为纳米片结构与性能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 姓名:李恩玲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GaN纳米结构光学性能调控与理论验证。在代表作1(《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20)中,参与气体吸附体系光学测试,协助验证电荷转移规律,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在代表作2(《Vacuum》2022)中,主导GaN纳米片光学性能研究,获取吸收峰、发光峰及带隙数据,分析厚度对拉曼峰的影响。
- 姓名:赵娜娜
排名:4 行政职务:党支部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多形态GaN纳米线与二维GaN纳米片的SEM、TEM等微观表征,获取材料形貌、晶体结构数据,为阐明合成机理与性能关联提供依据;参与优化二维GaN纳米片氨化工艺,提升结晶质量。在代表作5(《Vacuum》2022)中,设计原位反应方案,优化工艺制备NbC强化层,负责SEM、TEM等表征,分析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
- 姓名:马德明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GaN光电调控技术推广,协助对接企业开展试点应用,收集数据并反馈优化建议;参与缺陷型二维GaN气体探测性能测试,验证方法有效性。在代表作2(《Vacuum》2022)中,协助搭建氨化装置,参与XRD、TEM表征,整理数据并撰写部分内容。在代表作3(《Materials and Design》2016)中,协助Ti掺杂GaN纳米线场发射测试,验证功函数数据,补充实验依据。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本项目以第三代半导体 GaN 材料为核心,聚焦 GaN 纳米结构可控制备与物性调控,系统开展光电及场发射特性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牵头完成层状、铅笔形等多形态 GaN 纳米线及二维 GaN 纳米片的可控制备,揭示其因特殊结构与高场增强因子展现的优异性能;构建 Se、P 等元素掺杂 GaN 纳米线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阐明掺杂对物性的调控机制;理论研究二维 GaN / 过渡金属硫属化物异质结电子结构,明晰其光催化水分解机制;提出缺陷型二维 GaN 有毒气体探测方法,揭示传感性能提升机理。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学校团队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Materials & Design》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 5 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3 项,项目核心技术已在陕西云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应用。成果被《Chemical Reviews》等权威期刊及国内外高校学者引用评价,项目第一完成人崔真获评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并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为 GaN 材料在光电器件、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