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基础研究组
项目名称:等离激元与稀土纳米光学体系相互作用新效应研究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稀土发光涉及国家资源安全、高新技术等多个核心领域,如何构建稀土发光耦合新体系,攻克稀土发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是稀土发光领域面临的核心障碍。本项目围绕“等离激元近场调控稀土离子发光”特色研究方向,利用等离激元近场增强和局域,以及纳米热效应,在时间、空间和能量上实现了对稀土离子发光性质的精密调控,发现了等离激元与稀土纳米光学体系相互作用新机制和新效应,拓展纳米光学和发光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包括“首次将稀土离子发光寿命压缩至纳秒量级”、“发现等离激元调控稀土离子激发态吸收和能量共振转移物理机制”、“开发了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纳米晶体结构快速转变新方法”等多项原创性成果。研究成果得到“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稀土发光领域里程碑进展”等高度认可和评价,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张正龙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总体设计,主持项目的全面工作。是创新发现点 1-3的主要完成人和贡献者。是5篇代表性论文中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 姓名:郑海荣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要负责等离激元调控稀土掺杂发光高分辨光谱方面的工作,是创新点1-3的主要完成人和贡献者,以及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
  3. 姓名:陈环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将稀土离子4f 跃迁发光寿命压缩至纳秒级,发现了表面等离激元调控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的作用机理。是创新点1-3的主要完成人和贡献者,是代表性论文1和4的第一作者。
  4. 姓名:付正坤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要负责等离激元调控纳米体系物质结构,以及等离激元与发光纳米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创新点1和2的主要完成人和贡献者,以及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作者。
  5. 姓名:严蕾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等离激元与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工作。是创新点1和3的主要完成人和贡献者,是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作者。
  6. 姓名:李金萍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负责项目中纳米体系结构的可控制备、组装和精细表征实验。对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组织并完成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提供本项目所需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资源。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跨学科“X-物理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人才培养平台。光学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学科,拥有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光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设有陕西师范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光子学与光子工程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组建了光信息调控与增强技术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良。学校的以上平台均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