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组: | 基础研究组 | | 项目名称: | 动力作用下岩石细微观异质结构损伤-渗流特性演变规律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动力作用下岩石细微观异质结构损伤及其渗流特性演变规律,解决了地下核废料处置库灾害防控、深部能源开采等涉及的系列关键理论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情况: | - 姓名:黄晓林
排名:1 行政职务:土木工程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1完成人,是本项目的组织、设计、指导与直接参与者,是代表性论著1、4、5的唯一第一作者,科学发现点1、2的主要贡献者。发现了动力加载下岩石充填结构面的“颗粒破碎效应”、“压缩硬化记忆效应”,提出了结构面与应力波互馈作用理论,构建了岩石细观异质结构动力学响应透明化表征模型。
- 姓名:祁生文
排名:2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2完成人,是代表性论著1、4的第二作者,科学发现点1、2的主要贡献者。对动力加载下岩石充填结构面的“颗粒破碎效应”、“压缩硬化记忆效应”等科学发现有重要贡献,对岩石细观异质结构动力学响应透明化表征模型有重要贡献。
- 姓名:孙中豪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3完成人,是代表性论著2、3的唯一第一作者,科学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揭示了不同地质过程孔隙结构演变对岩体导电和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发展了考虑双峰孔隙结构的孔隙网络模拟技术,提出了储层导电和渗流特性评价的新方法。
- 姓名:丁栋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煤科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煤科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4完成人,对于科学发现点2中岩石细观异质结构动力学响应透明化表征模型构建有重要贡献。
- 姓名:郑博文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5完成人,对于科学发现点2中岩石细观异质结构动力学响应透明化表征模型构建有重要贡献。
- 姓名:陆世锋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作为本项目第6完成人,对于科学发现点2中的热损伤导致岩石负泊松比效应微观力学机制及其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有重要贡献。
|
| 主要完成单位: |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本项目第1完成单位,从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管理和协调等方面,支撑了动力作用下岩石细微观异质结构损伤—渗流特性演变规律研究,取得了创新新成果,主要贡献包括:建立了考虑矿物结晶习性的岩石宏细观力学响应分析模型,发现了控制岩石微观结构损伤及破裂的“矿物边界自锁效应”、“拉应力集中效应”,揭示了高地温环境下结晶岩产生“负泊松比效应”的微观力学机制;揭示了不同地质过程孔隙结构演变对岩体导电和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发展了考虑双峰孔隙结构的孔隙网络模拟技术,提出了储层导电和渗流特性评价的新方法。
-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单位贡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本项目第2完成单位,对发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现了岩石软弱充填结构面的“压缩硬化记忆效应”、“卸荷下刚度跳跃现象”以及“颗粒动力破碎效应”等重要科学规律和现象,建立了结构面与应力波互馈作用理论,阐明了其对动载传递的调控效应。
- 单位名称:西安煤科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该单位作为本项目第3完成单位,对发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与第一完成单位共同揭示了高地温环境下结晶岩产生“负泊松比效应”的微观力学机制。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