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组:基础研究组
项目名称: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体系创制与应用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专家意见:
  1. 姓名:李兴伟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传感器技术不仅是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加强国防建设和公共安全的核心技术,其中,对化学、生物、放射性以及核素(CBRN)的高灵敏微痕量探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目围绕CBRN高效灵敏检测所需要的关键体系创制与关键科学问题攻克,以“两亲界面动态平衡调控多谱带发射”为核心策略,提出“表面活性剂两亲聚集体精确调控荧光探针精细发射光谱”与“荧光活性两亲分子聚集体-多波长耦合”两大创新研究思路,依托荧光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协同创新,经过十余年努力,成功合成了系列具有多谱带发射且光物理过程丰富的荧光功能分子;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多通道、高通量”荧光传感体系制备的新途径,创制出一系列集合多谱带发射与交互响应特性的CBRN传感体系,实现了高通量荧光传感体系在制备方法和实际应用上的双重突破。项目团队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ACS Sens.等化学与材料类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9名。
  2. 姓名:栾新军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该项目立足胶体与界面化学、光物理技术与应用,围绕公共安全对传感技术以及CBRN灵敏探测的重大国家需求,以“两亲界面动态平衡调控”以及“激发态过程调控”为主要手段,创新性提出了“表面活性剂两亲聚集体精确调控荧光探针多谱带发射”、“荧光活性两亲分子聚集体-多波长耦合”、“多重光物理过程耦合荧光分子激发态过程调控”等构建交互响应传感体系的新策略。经过十余年努力,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多谱带发射特点以及丰富光物理过程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发展了“多通道、高通量”荧光传感体系制备的新途径,创制出一系列可对重金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神经毒剂等CBRN物质交互响应的荧光传感体系,实现了高通量荧光传感体系在制备方法和实际应用上的双重突破。项目团队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ACS Sens.等化学与材料类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5篇代表性成果被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正面引用和评价176次,有效促进了CBRN传感器、光物理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对解决公共安全、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1. 姓名:丁立平
    排名:1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项和第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2篇代表性论文、第4篇代表性论文、第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第1篇代表性论文、第3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提出了基于“表面活性剂两亲聚集体精确调控荧光探针多谱带发射”以及“荧光活性两亲分子聚集体—多波长耦合”的创制交互响应性传感体系的新策略,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精细发射光谱特征的交互响应性传感体系,实现了高通量荧光传感体系在制备方法和实际应用上的双重突破。
  2. 姓名:刘太宏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1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是第3篇代表性论文、第5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创新性发展了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和分子内跨空间电荷转移协同作用的激发态调控策略,构建了可对芥子气模拟物灵敏响应和区分识别的交互响应体系。
  3. 姓名:彭浩南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成果4的共同通讯作者和主要完成人,发展了一种兼具双相发光与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并实现了双相发光分子在不同极性环境下的交互响应性,以及对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及不同辛烷值汽油的快速、可逆和可视化区分识别。
  4. 姓名:乔敏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成果5的第一作者和主要完成人,设计合成了多个具有多谱带发射荧光功能分子,研究了分子的组装行为以及多色发光机制,创制了多个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体系,为项目的实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5. 姓名:彭军霞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成果3和代表性论文成果5的共同作者和重要完成人,为项目创制的交互响应性聚集体体系的表征、组装行为研究和结果分析做出了贡献。
  6. 姓名:辛云宏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成果2的共同作者和重要完成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多维复杂数据处理方法,为评价分析交互响应体系对多种相似分析物的区分识别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
  1.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项目依托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具有显著创造性的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 1)组织并完成了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 2)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场所; 3)提供了项目所需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网络数据库等资源; 4)项目团队隶属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为项目工作开展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保障和支持。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