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普组
项目名称:复杂重型装备定制生产的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
提名单位: 西安市人民政府
提名等级:三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针对我国复杂重型装备个性化定制程度高、设计制造与服务协同水平不足、服务机制不完善、智能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本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聚焦复杂重型装备的网络化协同制造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了多项具有原创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与方法。成果出版学术专著1部,2项智能制造国家/国际标准,在IJPE、COR、CAIE、Technovation、JM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专著由“全球出版50强”科学出版社出版,9篇发表于中科院一/二区TOP期刊。基于研究成果,项目系统提出了“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发展模式”“产学研多主体联合协同研发模式”“工艺驱动协同制造模式”“数据驱动协同管理与运营模式”以及“需求驱动协同服务模式”,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运营与服务全过程的理论体系。相关成果已在中节能西安启源机电装备有限公司、陕西德臻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制造企业推广应用,显著提升协同研发与制造效率,累计产生经济效益高达3400万元(详见附件)。 本项目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对推动我国复杂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条件,特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吴锋
    排名:1
    行政职务: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系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并统筹了课题的整体研究工作,明确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共性发展模式的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系统性提出了复杂重型装备定制生产的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发展模式;提出了设计动态环境下任务与可重用制造资源的匹配方法,构建了服务成熟度能力评价机制;研究了平台数据协同与安全保障问题,并探索了远程设备安装与运输的实现途径,从而在确保数据交互安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协同管理、维护、更新与沟通的成本。对科技创新1、2、3均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10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面向生产与服务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外包成功率问题研究,第1完成人。2018-2-106-R1。
  2. 姓名:纪妍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支持复杂重型装备个性化定制的网络化协同发展模式,以及基于订单驱动的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提出了支持复杂重型装备个性化定制的网络协同发展模式;模型驱动的复杂重型装备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运营机制;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平台的演化运行机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复杂重型装备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揭示了复杂重型装备项目多主体网络协同机理,提出的相关机制成果有助于实现复杂重型装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为网络化协同平台的模块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科技创新1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3. 姓名:常丰姣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网络协同机制、多主体需求驱动的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服务模式;提出需求识别和聚类的相关逻辑,以助力设计、制造的任务分配和派发;分析行业多主体切实需求,提出了覆盖供应链多主体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网络协同增值服务内容;研究复杂重型装备运维服务决策问题,提出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运维服务方案。通过该服务模式,关联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基于各项服务模块协同研发制造交付运维过程,实现生产管理和供应链协同优化。对科技创新3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侯雨茜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在西安天瑞汽车内饰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工作,主要承担方案落地与实践验证任务。通过前期深入调研企业生产现状,结合项目技术成果,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网络化协同改进措施。最终不仅提升了生产线的网络化协同水平,还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科技创新2有主要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毕闰芳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承担支持数据驱动的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管理与运营模式研究;提出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的运营模式,以网络协同制造平台为基础和运营中心,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同、资源协同、目标协同、过程协同和信息协同;刻画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提供什么-为谁提供-如何提供-成本和收益分别是多少”的问题,为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平台发展提供提论支持。对科技创新1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陈星宇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一套以网络协同平台为依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定制化协同研发模式,并提出了在用户参与的情况下的复杂重型装备研发模式以及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精准推送协同研发模式,旨在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对复杂重型装备的设计制造流程进行改善。对科技创新2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5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张宏斌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研究提出支持工艺驱动的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针对协同制造场景下基于JIT目标下的批处理机调度问题,提出了面向提前与延期惩罚综合优化的求解策略,实现了调度算法在理论层面对复杂NP难问题的扩展与完善,并在实践层面有效支持生产计划的实施、资源的高效配置、库存的合理控制及生产周期的缩短,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对科技创新2有主要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1、3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该单位在本项目中承担了全部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任务,紧密结合复杂重型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工程需求,系统开展了模式、机理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围绕跨企业、跨系统的资源与能力协同,提出了多主体协同机理,为解决多方参与下的组织协调与任务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复杂装备研发环节的高复杂度和多组织参与特征,提出了跨组织协同研发模式,拓展了协同制造在研发阶段的应用边界;结合重型装备制造中工艺链的核心地位,构建了工艺驱动的制造机制,实现了设计—工艺—制造的深度耦合;同时,基于大规模运行数据的积累,提出了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为生产过程优化和运行维护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还提出了覆盖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运维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形成了复杂重型装备网络协同制造的系统化理论创新成果。上述研究不仅为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方法论指导。对科技创新1、2、3均有全部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