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普组
项目名称: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三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聚焦协调关系与结构优化,关注区域差异与精准施策,统筹多元要素与机制创新,平衡政府管制与市场作用。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动力机制构建”“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建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系统解析”“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发展”“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进步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化”“土地财政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行政等级偏向、集聚结构转变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人口规模均衡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成果内容均是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受到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陕西航天信息有限公司、西安市商务局等10个单位的高度重视,被应用于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企业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航天智慧农场一体化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地方政府制定共同富裕、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乡村人才培育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创造利润5300万元。 10篇(部)知识产权文献被引用400余次。研究内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段禄峰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一、 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第八、 土地财政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第十一、 城市人口规模均衡机制构建。 代表性论文专著:第1、第8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段禄峰(1/6).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段禄峰(1/1).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段禄峰(1/10).陕西“四化”同步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姓名:齐讴歌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三、 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第七、 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进步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化。第九、 行政等级偏向、集聚结构转变与城市规模分布。 代表性论文专著:第3、第7、第9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齐讴歌(4/6).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 姓名:王洁芳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五、 建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系统解析。第十二、 消除影响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性障碍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实行。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王洁芳(3/8).共同富裕背景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23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王洁芳(2/4).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户土地承包权稳步退出机制研究.陕西省经济学学会.2023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发展‘四个经济’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4. 姓名:杨佩卿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二、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动力机制构建。第四、 城市更新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第六、 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发展。 代表性论文专著:第2、第4、第5、第6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杨佩卿(2/6).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 姓名:安婕
    排名:5
    行政职务:部门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一、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第八、土地财政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杨扬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造性贡献:第十、 土地产权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代表性论文专著:第10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杨扬(3/6).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 姓名:杨帆
    排名:7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经济师
    工作单位:北京华辰双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第十一、城市人口规模均衡机制构建。第十二、消除影响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性障碍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实行。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邮电大学
    单位贡献:1.科研创新 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动力机制构建;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城市更新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发展;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进步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化;土地财政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行政等级偏向、集聚结构转变与城市规模分布;土地产权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均衡机制构建。 2.应用推广 ①服务省级规划编制。“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内容,被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吸纳,用于审议《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稿。 ②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策略”等内容,被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站吸收采纳,应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陕西农业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型。 ③支撑数字乡村与农村电商政策落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等内容,被西安市商务局、阎良区投资合作和商务局、汉中市城固县网信办等单位采用,用于制定本地农村电商扶持政策、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累计带动120余个行政村发展农村电商。 ④赋能地方发展规划制定。“‘四化’同步发展规划”的实践经验,被单县人民政府综合调研室采纳,用于起草单县“十三五”规划及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策略。

  2. 单位名称:西安美术学院
    单位贡献:1.科研创新 消除影响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性障碍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实行;建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系统解析。 2.推广应用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应用项目中的“数字农业发展路径”(如智慧农场运营管理流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如家庭农场数字化转型方案)等内容,联系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职能教师,用于共建“数字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三农”人才共育项目。项目累计培养 6000 余名具备数字农业操作技能、农村电商运营能力的“三农”学员,其中 56 名学员通过学习打造出粉丝量超 10 万的农产品直播账号,带动家乡特色农产品(如陕北小米、陕南茶叶)线上销售额快速增长。

  3. 单位名称:陕西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科研创新 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土地财政模式具有存在合理性。 2.应用推广 把项目内容应用于陕西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发展。 ①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全链条精准化管理,激活生产效益。借鉴运用物联网(传感器、RFID)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通过云计算存储处理信息;结合人工智能实现精准种植、病虫害识别;利用移动互联网支持远程监控,搭配 GIS 进行农田空间管理,融入区块链保障农产品溯源。平台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凭经验种植、靠人工管理、难溯源追责”的痛点。 ② 航天智慧农场一体化平台:天空地一体化感知,升级智能生产。运用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分析;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精准灌排,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③ 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释放服务价值。作为连接政府、市场、农户的“农业数据枢纽”,平台以“数据共享、服务共建”为目标,系统整合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构建标准化数据服务体系。借鉴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数据“聚、通、用”,打破农业数据“孤岛”,提升决策科学性与市场响应效率,为政府部门节约数据管理成本、为合作企业创造市场价值、为农户减少生产盲目性带来的损失。

  4. 单位名称:北京华辰双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科研创新 从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角度,探索城乡空间一体化建设;消除影响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性障碍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实行。 2.应用推广 把理论创新和典型案例应用于北京华辰双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大学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由于项目在“技术集成应用”“产学研协同”“社会效益落地”等方面的典型性,其已被纳入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教学案例库。教师通过剖析项目的技术方案、运营模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如何解决农业发展痛点”“产学研如何协同推动成果转化”“企业如何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核心问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的深度结合。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对“数字乡村”“数字城市”的理解更直观深刻,相关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达92%,部分学生还以该项目为研究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经济学领域培育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认知的专业人才。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