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普组
项目名称:多源数据融合下西安“八水”——水路型遗产廊道动态保护技术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响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向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水系的生态与文化保护需求,针对城市水系历史风貌丧失、文化资源破碎化等问题,聚焦西安“八水”这一重要遗产载体,引入“遗产廊道”活态保护理念,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多源数据融合,开展了西安“八水”文化遗产的整体识别、评估与保护策略研究,系统构建了“水路型遗产廊道”动态保护技术体系,尤其为城市历史水系沿线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及活态化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传承城市文脉、提升生态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在技术层面,项目融合历史地理学、遗产保护学、风景园林学及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时空演变梳理——多源数据评估——廊道构建保护”的系统方法;通过历史地理信息挖掘明确了“八水”空间脉络,利用GIS和多源数据分析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量化评估与关联性融合分析,提出了廊道宽度划定、风貌分区及动态保护利用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研究成果已形成多项课题、论文及奖项,并被西安市相关部门采纳应用,有效抑制了景观同质化趋势,提升了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与"活态化"利用水平,对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对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显著。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龙婷
    排名:1
    行政职务:环境设计党支部副书记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人,核心完成人,组织研究团队,梳理硕博士阶段至项目结束时间相关项目成果,确定“水路型遗产廊道”保护动态技术选题;明确研究对象,提出“水路型遗产廊道”科学研究问题;根据国内外发展现状制定研究框架、方法及技术路径;组织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发挥各成员优势针对沿线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统计分类和分析并建立GIS多源信息数据库;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和发表,整合团队资源进行成果申报与推广应用,6篇成果的作者,其中3篇代表性论文皆为第一作者(详见必备附件1.1,其他附件2.2-1至2.2-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适宜性保护方法研究”,二等奖,1/5(龙婷,杨豪中,董芦笛,倪娜,王海荣),主持。 2.2018年,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研究院,新型城镇化青年观察计划,“基于遗产廊道保护下的西安沣潏两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三等奖,1/1,指导。 3.2018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秦岭北麓大西安地区历史水系遗产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获得年度优秀成果,并收录于"西安智库"。 4.2023年,基于 WebGIS 西安 “八水”线性遗产地理信息数据库遗产数字展示研究,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重点项目,优秀结题,第一指导。
  2. 姓名:杨豪中
    排名:2
    行政职务:艺术学院前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人博士导师,确定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方向,以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目标,将“ 遗产廊道”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开展博士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指导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路线并对研究内容进行阶段性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邀请评审专家对项目各个阶段成果进行论证;合作完成系列成果中大部分内容。作为第二作者合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省部级项目1项,共同获奖2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适宜性保护方法研究”,二等奖,2/5(龙婷,杨豪中,董芦笛,倪娜,王海荣),参与。 2.2018年,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秦岭北麓大西安地区历史水系遗产文化资源调查研究”,18L87, 优秀结题,成果收录于“西安智库”,2/5(龙婷,杨豪中,倪娜,王璐艳,王海荣),参与。
  3. 姓名:高磊
    排名:3
    行政职务:所长兼党支部书记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产学研合作,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八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为项目组搭建了合作平台,助推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所相关工程项目与高校产学研结合,组织课题联合申报,合作过程中大力推进西安城市有机更新中历 史文脉保护传承;共同完成“西安市曲江新区城市绿道规划”“汉中市‘三遗址’历史文化片区保护规划”“西安‘三河一山’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沿线遗产保护等项目实践,推进阶段成果应用推广并进行评估和反馈(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9年,陕西省城乡规划协会,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西安市街道设计通则”,三等奖,2/15(李琪,高磊,辛兰,王海荣,段莹等),参与。 2.2021年,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迎十四运西安市老旧小区与背街小巷综合改造提升”,优秀奖,6/15(辛兰,张韫珍,王海荣,尹宏程,于佳永,高 磊等),参与。
  4. 姓名:王琼
    排名:4
    行政职务:环境设计党支部宣传委员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成员之一,绿道是“遗产廊道”构建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博士学位论文《高密度区微型绿道空间体系建构研究》,针对城市用地资源约束下微型绿道构建的空间形态、构建要素、评价指标、后期调控等问题完成了定量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绿岛、绿洲、绿网、绿库”多层级“立体化”的建构模式。成为就解决城市遗产廊道体系中的区段性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共同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西安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西安市人民政府,《高密度区微型绿道空间体系建构》,1/1,三等奖。 2.2025年,陕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陕西省教育厅,“适应无人驾驶车辆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改造探索性研究”,1/2,论文类,一等奖。
  5. 姓名:王璐艳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成员之一,大遗址是西安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域特色,也是“八水”沿线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型之一,其博士阶段研究方向“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绿化规划理论研究”在系列课题研究中针对“八水”渭河遗产廊道北岸汉帝陵墓群区段空间模式进行了策略研究,提出了渭河北岸汉帝陵文化区段和城市遗产廊道中的“保护模式”。成为城市遗产廊道体系中以大遗址考古原真性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区段构建方法。共同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共同获奖1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8年详见合作说明必要附件1.4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秦岭北麓大西安地区历史水系遗产文化资源调查研究”,18L87, 优秀结题,成果收录“西安智库”,4/5(龙婷,杨豪中,倪娜,王璐艳,王海荣),参与。 2.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诗画园林:中国传统花木种植文化》,1/1,著作类,一等奖。
  6. 姓名:董芦笛
    排名:6
    行政职务:风景园林系教研室前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成员之一,硕士导师,指导研究项目中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及西安历史水系文化景观保护;共同完成了西安浐河(“八水”之一)桃花潭景区景观规划及节点设计,内容中对浐灞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我国传统造园手法的借鉴为本项目以“水系型遗产廊道”作为研究创新点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二作者共同发表了EI论文1篇,合作完成项目2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适宜性保护方法研究”,二等奖,3/5(龙婷,杨豪中,董芦笛,倪娜,王海荣),参与。
  7. 姓名:王海荣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重要合作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学院张定青教授研究生,学位论文《西安灞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对灞河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综述论证了“遗产廊道”作为方法论对城市河流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可行性;通过等级、年代、类型及保护现状建立多源数据,明确了沿线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特征;为本项目遗产廊道文化主题及适宜性构建宽度的确定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共同发表论文1篇、完成项目4项获奖2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适宜性保护方法研究”,二等奖,5/5(龙婷,杨豪中,董芦笛,倪娜,王海荣),参与。 2.2018年,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秦岭北麓大西安地区历史水系遗产文化资源调查研究”,18L87, 优秀结题,成果收录“西安智库”,5/5(龙婷,杨豪中,倪娜,王璐艳,王海荣),参与。
  8. 姓名:倪娜
    排名:8
    行政职务:支部纪检委员兼组织委员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产研合作,在遵守所属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下,针对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背景资料,如上位规划政策、相关文件及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本项目相关的规划政策咨询和典型实例。合作完成西安曲江绿道景观规划,了西安“三河一山”绿道景观规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构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发表论文4篇,项目6项,共同获奖2项(详见合作说明必备附件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西安‘八水’沿线文化遗产适宜性保护方法研究”,二等奖,4/5(龙婷,杨豪中,董芦笛,倪娜,王海荣),参与。 2.2018年,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秦岭北麓大西安地区历史水系遗产文化资源调查研究”,18L87,优秀结题,成果收录“西安智库”,3/5(龙婷,杨豪中,倪娜,王璐艳,王海荣),参与。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对相关项目形成的系列成果进行申报、立项及经费管理,组织专家针对各阶段成果进行审查论证,推动学术成果的发表及推广;因系列成果贯穿负责人在该校硕士到博士阶段近二十年学术研究过程,因此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得博士阶段课题及学位论文顺利通过学术研究答辩委员会的评审,在此过程中还邀请了多位该领域知名专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指导,审查、监督,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2. 单位名称: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单位贡献:推动双方单位在西安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历史文化系统性保护传承研究的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搭建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之间“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实施办法和路径;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在尊重双方单位知识产权前提下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共赢;在此过程中为项目组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背景资料、数据、典型实例,还提供了上位规划政策咨询服务。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