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普组 | | 项目名称: |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理论与实践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目标,该项目提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低碳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从“核算得准、决策得对、管控得住”三个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协同管理理论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省域-国家-全球”多尺度嵌套碳转移评估框架,从宏观行业层面深入分析了碳排放驱动机制,系统厘清交通基础设施隐含碳跨区域转移特征,为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碳排放“核算得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2)提出低碳导向下多属性资源配置决策方法,明晰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减排与效率提升策略,从微观项目层面创新性地揭示了“成本-质量-减排”多目标协同规律,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与协同减排决策提供了系统化支撑,确保“决策得对”;
3)形成可操作性强、适配性高的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体系,并在多个国家试点项目中成功推广应用,为交通基础设施建维全过程碳排放“管控得住”提供决策参考。
该项目选题意义重大,研究成果丰富,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管理提供强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杜强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第一主要完成人,主持项目的申报、实施与总结,形成了相关论文、标准等多项成果。制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构建数据驱动的低碳运维管理模式及实现推广应用等工作,形成完备的低碳管理标准,对主要科技创新1、2、3均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1、1.3、2.1.7~2.1.12、2.2.1~2.2.5、2.2.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2;(2)2025,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3)2019,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新星,省部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4)2020,陕西青年科技奖,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5)2013,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省部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排名1 - 姓名:白礼彪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细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思路。构建行业碳排放分析方法体系,提出“资源匹配-心理偏好-收益优化”嵌套决策理论框架,着重刻画大型交通基础设工程项目中企业资源投入与协同收益的动态交互特征,负责指导学生梳理并完成论文等研究成果,对主要科技创新2、3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2、2.1.6~2.1.8、2.1.10~2.1.12、2.2.3、2.2.4、2.2.6、2.2.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2)2025,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3)2025,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5;(4)2019,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省部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 姓名:杨琦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与运维协同管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思路。针对突发性资源需求激增引发的交通网络脆弱性问题,提出面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低碳资源动态调度与效率提升策略,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1.8、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
(2)2019,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 - 姓名:史金召
排名:4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低碳资源配置策略研究。基于供应链多主体协作视角,设计带有碳减排目标的采购承诺合同,以实现建设环节中买卖双方收益的帕累托优化和碳减排绩效的提升,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优化数据驱动的碳排放监测与管理平台,并推动其在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中推广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3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1.1、2.1.2、2.1.7、2.1.9~2.1.12、2.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西安市科技系统政策业务调研三等奖,市厅级,排名1;(2)2023,西安优秀科技调研成果奖(2022-2023),市厅级,排名3;(3)2024,2024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1;(4)2023,2023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1;(5)2022,2022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1 - 姓名:李毅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评估与驱动因素研究。构建覆盖省域与城市群的多层级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不同区域层级下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量化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状况,对主要科技创新1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1、2.1.1、2.1.2、2.1.7、2.1.10、2.2.5、2.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5 - 姓名:路程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交通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流动特征与路径研究,基于多尺度视角构建“嵌套”投入产出理论框架,系统评估了交通基础设施隐含碳转移格局与驱动机制,为交通基础设施碳治理提供了量化支撑与理论依据,对主要科技创新1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3、2.2.1、2.2.12、2.2.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陕西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
(2)2023,西安优秀科技调研成果奖,市厅级,排名4
- 姓名:黄又丹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阶段低碳运维研究。提出基于“时空异质性-网络动态性”的分析框架,揭示建成环境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耦合交互作用下的资源调度路径,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1.9、2.2.4、2.2.5、2.2.7、2.2.9、2.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3;
(2)2023,陕西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2
- 姓名:黄宁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低碳资源配置策略研究,将资源匹配理念引入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资源管理,提出跨组织资源匹配决策模型,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跨组织资源的实践管理提供参考,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4;
(2)2019,陕西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1
- 姓名:郭曦倩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交通基础设施碳减排路径研究,针对客流激增引发的交通网络脆弱性问题,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级联故障与恢复传播模型,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稳定性、提升低碳服务韧性提供理论支撑,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2.4、2.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市厅级,陕西省教育厅,排名3;
(2)2024,长安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
- 姓名:陈迁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低碳资源配置策略研究。揭示跨组织资源匹配管理价值增值的客观规律,厘清跨组织资源匹配管理的现阶段模式、主要阻碍及其应有机制,对主要科技创新2具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安大学平台条件完善,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含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7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为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科研平台。
长安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57.7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 等数据库平台78个,建立了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专家技术咨询保障体系,为本项目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与数据资料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申请人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陕西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交通运输领域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能及时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领域发展现状,为本项目在调研及采集数据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推进研究成果应用落地。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