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设计与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总工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通过对多工位焊机防触电及节能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多工位焊机的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并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消除了焊接作业中的安全隐患,节能效果显著,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创新性突出,应用效果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标准,特此提名。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王勇军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王勇军作为本项目排名第 1 的主要完成人,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作出了关键且核心的贡献,所作贡献对应“四、主要科技创新”中全过程,具体如下:
作为项目核心负责人,统筹协调团队资源,全程承担项目研究工作,针对项目中的检测方式、控制编程等核心问题,带领团队制定系统性攻关方案。带领团队完成方案设计、程序编制、设备组装调试等全部工作,在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主导将防触电保护装置应用在焊接设备上,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实现了绿色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获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 -《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证书编号CRRC-2023-03-303-POS/01/06
2019年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铜奖-《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 - 姓名:马振海
排名:2 行政职务:客车技术部部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马振海负责资源协调人员组织及机械配件设计,负责相应工装制作、安装及调试。马振海与张丹共同提出创新点三“加入空载节能功能”,并协助王勇军、宇明、张丹完成该项功能程序的编制与调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宇明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其它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宇明作为本项目第3的完成人,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作贡献对应“四、主要科技创新”中所有项目,具体如下:协助牵头技术攻关,参与项目方案的实施,配合完成安装调试,推动项目落地应用;协助整理技术成果,参与专利申报材料编制,为项目成果转化与生产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获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 -《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证书编号CRRC-2023-03-303-POS/01/06
2019年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铜奖-《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 - 姓名:张丹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张丹在项目中主要负责PLC程序的完善及程序测试、电器系统安装、调试等。与马振海共同提出创新点三“加入空载节能功能”推动项目的应用与优化。对项目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获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 -《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证书编号CRRC-2023-03-303-POS/01/06 - 姓名:赵志刚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赵志刚主要负责项目的资源协调与现场安装,对项目实施落地起到重要作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获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 -《多工位直流焊机防触电保护及空载节能装置》,证书编号CRRC-2023-03-303-POS/01/06 - 姓名:杨勇刚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杨勇刚主要在安装过程中负责测试、调试传感器参数,为项目数据采集提供支撑。落地实施后协助王勇军、马振海等人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收集参数并协助对项目进行完善。与第一完成人王勇军共同编写1篇科技论文并发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在项目研究与推广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主导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资源支撑:为项目提供了完善的研发平台,包括技能大师工作室、先进编程设备及试验场地,保障了项目编程、组装调试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顺利开展。
技术研发推动:牵头制定项目研究方案,明确攻关方向;
成果转化与应用:将研发形成的设计成果率先应用于公司客车车体钢结构检修产线,提升了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
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工作,项目相关的成果及应用的产品成功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对项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保护,为技术的持续应用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