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数智驱动的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计算机学会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牵头,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聚焦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保障核心需求,攻克了领域知识精准表征、设计质量智能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动态管控等关键难题,解决了人工为主方式存在的效率瓶颈和管控难题,首次实现了我国轨道交通工程“规范知识化表征-设计智能化审查-施工数字化管控”全链条的数智化闭环,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安全。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8件,发表高水平论文81篇。研究成果先后在成渝铁路改造、合新高铁、大临铁路、朔黄铁路、西安地铁、广州地铁、无锡地铁等100余个项目投入使用。近年为企业直接降本增效20.5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为提升轨道交通工程的数智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支撑国家基础设施数字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条件。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黑新宏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负责了项目的整体研究任务安排与推进工作,对主要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在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知识表征、工程设计质量保障以及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保障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标签属性图结构的IFC数据高效存储方法,发明了基于命题逻辑的规范拆解方法,牵头研发智能合规审查平台,推动多源数据利用率,在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开展了从核心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应用落地工作。【佐证材料见附件1-1-1至1-1-3、1-4-1、3-1-4、3-1-5、3-3-2、3-4-1、3-5-2、3-6-3至3-6-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9,2019-J-4068-2-R01
(2)2017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保障方法研究与应用,1/8,17B25 - 姓名:赵钦
排名:2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研发了基于规范知识图谱IFC模型的自动合规性检查技术,结合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本体,提出了基于地铁车站模型交付的完备性审查方法。建立设计规范知识图谱的自动合规性检查模式,并搭建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自动合规性检查原型系统,为设计成果的标准化交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重要的实践验证。【佐证材料见附件1-1-1、1-1-2、3-1-2、3-1-3、3-1-5、3-6-2、3-6-3、3-6-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8年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轨道交通工程三维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2/11,2017-2-26-R2
(2)2018年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研究与应用,1/12,1617-2-1 - 姓名:宋霄罡
排名:3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建立了施工全流程质量控制要点间的耦合与关联机制,构建覆盖施工过程多目标、实时、动态的质量监测与诊断模型;面向复杂施工环境,研发出高精度、多场景适应的实时目标检测与行为识别算法,提升施工过程关键工序感知与风险预警能力,有效支撑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全流程数字化保障。【佐证材料见附件1-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15
(2)第一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8,2022年 - 姓名:王立新
排名:4 行政职务:科数部部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3均作出重要贡献,研发了“高精度感知—实时采集—智能诊断—动态预警—应急预案”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从数据感知到风险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基于BIM模型开展智能辅助技术审查研究并负责项目审核,推动设计与施工质量保障的智能化与标准化落地。【佐证材料见附件2-1-1、3-1-1、3-3-4、3-3-5、3-6-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盾构隧道近距下穿运营既有线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8
(2)202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地下大空间网络化安全拓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7
(3)202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黄土地下空间施工近接运营线安全控制与拓建关键技术,排名第1
(4)2022年陕西省发明专利优秀奖,一种监测元件3D可视化方法及系统,排名第1 - 姓名:左传文
排名:5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作出重要贡献,参与铁路站后工程信息化、智能化施工技术研究,推动施工质量与安全保障技术落地应用,并在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开展实践验证。【佐证材料见附件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中国建设劳动学会第一届住房和城乡建设数字建造技能竞赛BIM施工组一等奖,BIM技术在大临铁路站后四电及站房工程施工阶段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
(2)2023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铁路站后工程数字化施工与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
(3)2023年中施企协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成果,长距离定向拉管下穿黄河饱和砂层施工技术,排名第1 - 姓名:金永泽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作出重要贡献,参与推动“数智驱动”的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实现从多源感知、状态估计到智能决策的闭环管理;为多传感器并行融合滤波的多模型状态估计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强化了施工质量与安全监测体系的实时性与可靠性,为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佐证材料见附件3-6-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面向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状态估计与故障诊断方法,3/5,2023-Z-2-023-R-03
(2)202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列车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8/9,2021-J-214101-2-R08
(3)2020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工业系统状态监测与智能决策技术及应用,9/10,2020-J-2-008 - 姓名:杨继武
排名:7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作出重要贡献,参与现场施工动态监测系统的部署与调试,负责在复杂、强干扰环境下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的验证与优化,推动项目相关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与推广,促进了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多源数据的实时感知、动态监管及质量安全保障的全流程数字化落地。【佐证材料见附件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中国钢构协会一等奖,钢木组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智能建造技术与应用,排名第5
(2)中国施工企业协会BIM竞赛三等奖,下穿灞河隧道BIM+智慧工地应用研究,排名第2 - 姓名:朱磊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提出了基于词汇增强和预训练的BcBERT-SW-BiLSTM-CRF模型,构建了“强化学习-量化评价-适用性审查”一体化智能框架,完成了基于中文预训练的安全事件实体识别研究,构建了轨道交通事件知识图谱,为轨道交通安全事件的智能识别与知识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撑。【佐证材料见附件1-1-1、1-1-2、3-6-3至3-6-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何敏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勘察规范智能问答系统的建立方法,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风险智能问答与规范精准应用提供了创新路径。【佐证材料见附件3-3-3、3-6-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隧道(洞)工程优快分析理论及智能设计,5/11 - 姓名:杨明松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建立了基于知识图的设计代码半自动表示模型,参与了自动合规性审查,发明了面向地铁设计规范中知识图谱节点自动构建方法,为轨道设计规范的智能化表达与自动化审查提供了技术指导。【佐证材料见附件1-1-1、1-1-2、3-6-3、3-6-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闫鹏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参与了施工过程质量风险量化指标和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制定,完成了数字化仿真端到施工端的实时通信和指令互动验证,推动了项目相关技术的成果应用。【佐证材料见附件2-1-1、3-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度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BIM的弱电设计技术研究,排名第1,2016-071-R01
(2)2018年度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BIM的工程信息模型技术研究,排名第3,2018-KJ-77-R03 - 姓名:李宗建
排名:12 行政职务:规划建设室主任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基于地铁车站模型交付的完备性审查方法,设计规范知识图谱表示模型半自动构建方法验证以及相关平台的落地应用,为车站模型交付质量提升与设计规范知识图谱的工程化落地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佐证材料见附件2-1-1、3-6-3、3-6-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度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高速铁路钢腹杆组合梁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排名第2,2023-KJ-73-R02
(2)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柱板式空心高墩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1,2017040194-K3-145-R01
(3)2016年度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新型柱板式空心高墩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3,2016-073-R03
(4)2013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哈大客运专线大跨度钢箱叠拱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12,20134089-K1-009-R12 - 姓名:崔富平
排名:13 行政职务:项目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负责施工质量与安全保障技术的落地应用与推广。【佐证材料见附件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陕西省建筑业协会施工单项BIM竞赛二等奖,成渝铁路BIM技术施工应用 - 姓名:上官安琪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提出了基于均匀尺度策略和封闭区域的离散合成过采样技术,有效解决了传感器采集数据不平衡难题。为提升轨道交通工程中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助力项目完成预期目标。【佐证材料见附件3-6-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马召熙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作出重要贡献,参与基于本体建模与语义推理的完备性审查技术研发,提出了基于本体建模与语义推理的智能勘察设计方法,为提升设计质量与标准化交付提供了有力支撑。【佐证材料见附件3-6-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理工大学提出了数智驱动的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理论与思想,形成了专利、软件及论文等知识产权成果,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铁一局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的多个智能建造项目,为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的数智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 单位名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合作单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安全可视化自动监控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自动合规性检查关键技术”,参与了 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知识本体及BIMCompNet 数据集创建、“高精度感知-实时采集-智能诊断-动态预警-应急预案”可视化智能监测系统研发和现场验证,对项目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
- 单位名称: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一局电务公司为本项目完成单位。在施工项目中,四电设备调试采用“区块链 + 联邦学习”协同机制,实现跨单位知识共享与联合优化,提高设备调试效率。采用构建的“材料进场—使用—检测—验收”全链路溯源体系,支撑质量责任精准界定,快速追溯质量问题。利用先进技术提升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降低误报率,保障施工安全。依托区块链智能合约与分布式可信管理架构,解决管理难题,实现数据安全共享,推动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
- 单位名称: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中铁一局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重庆东环铁路项目、重黔铁路项目、成渝铁路项目、合新高铁项目、柳红铁路项目等施工项目中,复杂环境下施工质量控制要素感知技术和面向施工质量保障的数据可信管理技术均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投入研发资金、提供试验场地与设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市场需求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显著提升了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在工程施工阶段,针对建造质量管理中诊断自动化、实时性不足的问题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施工质量保障的数据可信管理技术。构建了“施工环节—工艺偏差—中间响应—质量问题”多维因果链,研究了基于知识图谱的隧道施工质量推断方法和基于事件图谱的隧道施工质量问题归因分析方法。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
-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合作单位,结合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保障需求,参与了数智驱动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平台的现场调试,并依托工程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验证和推广工作。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3-2-4】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