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电子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样机关键技术与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计算机学会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内容符合填写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
该项目以电子装备数字化研发技术为研究对象,围绕数字样机技术主题,突破了电子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样机标准体系、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性能样机同源建模、面向设计/工艺集成的制造样机构建、电子装备运维样机的精准制作与发布等关键技术,构建了自主可控的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样机软件系统,制定了数字样机相关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并在电子行业的产品研制中进行了实际应用。
经审查,该项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条件,同意提名该项目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邵晓东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了项目的技术研究、软件研制和标准制订工作,对创新点1、2、3、4有贡献。对创新点1贡献有:主持制定了“GB/T 42782-2023 数字化协同工程 协同设计要求”(未列入附件),参与制定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附件19-20):对创新点2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树的设计流程动态建模等方法 (附件18),研制了大型天线异构模型协同设计等软件(附件22-23);对创新点3贡献有:发明了一种轴类机加工零件三维工序模型自动生成等方法(附件1);对创新点4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零件制造质量智能检测等方法(附件15、附件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名称:反射面天线的电磁、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及其应用,证书号:2008-J-236-2-01-R02);(2)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8(名称:面向全性能与全系统的天线结构机电综合优化与精密控制研究,证书号:2004-J-219-2-01-R08)。
- 姓名:张红旗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3、4有贡献。对创新点1贡献:主持制定了“GB/T 26100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国家标准,“SJ 21616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行业标准(附件3,20-21);对创新点2贡献:发明了3D E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附件2)和複雑な電気機械製品の研究開発過程の協同装置およびその協同方法(附件22);对创新点3贡献:发明了“ 三次元の汎用機械加工プロセス設計方法及び装置”方法(未列入附件);对创新点4贡献:发明了“三次元検査ファイルの生成方法及び検査”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大型相控阵雷达精密传动控制与保形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 姓名:刘焕玲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和3有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树的设计流程动态建模方法”等方法(附件18);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产品设计模型的异地协同方法”等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田富君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和3有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结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附件21)和複雑な電気機械製品の研究開発過程の協同装置およびその協同方法“一种复杂机电产品研发过程的协同装置及其协同方法”(附件22);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面向三维标注的标注面自动确定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周红桥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和3有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结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附件21)和複雑な電気機械製品の研究開発過程の協同装置およびその協同方法“一种复杂机电产品研发过程的协同装置及其协同方法”(附件22);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信息表达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韩钟剑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和3有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有:参与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标准制定(附件19-20);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面向CMM的零件质量检测程序自动生成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方伟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基于多学科主模型技术的综合化电子设备多学科建模方法(附件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李洋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有贡献,合作开展了“零件加工智能三维CAPP系统”的开发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郭磊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4有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有:参与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标准制定(附件19-20);对创新点4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面向增强和混合现实的远程虚实高精度匹配定位的方法(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潘康华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有贡献,参与了《GB/T 33582-2017 机械产品有限元分析通用规则》标准和《GB/T 39334.1-2020 机械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仿真 第1部分:通用要求》制定(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葛晓波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4有贡献。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参与发明了“一种面向CMM的零件质量检测程序自动生成方法”(未列入附件);对创新点4的贡献有:发明了“基于改进的FMECA机械产品故障树自动构建系统及方法 ”(附件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张志华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3有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有:参与发明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树的设计流程动态建模方法”(附件18);对创新点3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模型的零件制造质量智能检测方法 ”(附件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陈兴玉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有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有:参与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标准制定(附件19-20);对创新点2的贡献有:发明了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结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及系统(附件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何菊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树的设计流程动态建模方法(附件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李申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究工作,对创新点1、2、3有贡献。对创新点1贡献有:主持发明了产品设计模型的异地协同和异构软件界面集成方法,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附件1,附件18,附件19,附件21),主持制定了GB/T 42782-2023国家标准(附件2);发表SCI检索论文17篇,研制大型天线异构模型协同设计等软件4套;对创新点2贡献有:参与制定了GB/T 41923.2-2022国家标准(附件15-16)和SJ 21615-2021行业标准(附件22-23);对创新点3贡献有:参与制定了GB/T 39744-2021国家标准(附件4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本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在本项目十个代表性成果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一种轴类机加工零件三维工序模型自动生成等方法,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附件1,附件15,附件16,附件18),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附件19-20)。项目组突破了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性能样机同源建模、面向设计/工艺集成的制造样机构建、电子装备运维样机的精准制作与发布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了模型轻量化发布工具等专用软件系统11套,并在电子行业进行了成功推广应用。发表了相关的SCI检索论文23篇、EI检索论文22篇;同时将国家和行业标准应用与教学工作中,实现了标准进学校、进课堂,实现了标准引领下的教学与科研。
- 单位名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单位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是本项目的第二完成单位,负责本项目在电子行业的需求提供、整体策划、组织推进与应用推广。在本项目十个代表性成果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主持制定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行业标准(附件19-20),参与制定了 “GB/T 26100-2010 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国家标准(附件3),获得“3D RE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中文名称:三维重建方法与装置)”(附件2)等授权发明专利3项。项目成果已在该单位某远程相控阵雷达、某预警机雷达、气球载雷达、米波三坐标雷达等多个重点型号中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设计和工艺差错,显著缩短了雷达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为保障该单位型号装备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 单位名称: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第三完成单位。负责本项目数字样机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的策划和推广。在本项目十个代表性成果中,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制定了“GB/T 26100-2010 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附件3)国家标准。
- 单位名称: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单位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是本项目的第四完成单位。负责本项目研制的技术、软件和标准在电子装备研制中的工程应用。在本项目十个代表性成果中,获得“基于多学科主模型技术的综合化电子设备多学科建模方法”授权发明专利1项。
- 单位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单位贡献: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是本项目的第五完成单位。负责本项目研制的技术、软件和标准在星载电子装备研制中的工程应用。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合作,研制了“零件加工智能三维CAPP系统”软件。
- 单位名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单位贡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是本项目的第六完成单位。在本项目十个代表性成果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参与制定了“SJ 21616-2021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孪生 模型构建要求”行业标准1项(附件19-20)。该单位应用本项目研制的技术、软件和标准,在其舰载火控雷达,北斗导航及指挥控制数据链等多型电子装备数字化研制中开展了基于MBD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研制技术的工程应用实践。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