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组
项目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修复与活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单位: 西安市人民政府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文化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科技部等六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认为目前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项目以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基于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开展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监测、开发修复以及活化利用三个方向的研究与应用。针对文物等文化资源保护中环境检测以及文物本体物理形变等问题,利用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目标的检测,形变的光学测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数据;针对中国书法与中国书画的生成方法开展研究,解决了中国画与书法缺损修复与补全;针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研究了单目摄像头下的3D动作识别、民间音乐的自动生成技术,建立了针对文化遗产的大语言模型,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该项目研究内容和结果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紧密结合,技术创新性强,取得了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及博物馆等机构转化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我国文化科技融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吴晓军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文化遗产智能保护与传承领域,牵头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创新链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场景构建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了应用于文化遗产本体监测的先进目标跟踪算法,研发了数字化修复核心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构建了集成的文化遗产资源数据服务平台,对3项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编陕西省大数据联盟团体标准2部,参编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行业标准1部,推动了相关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必备附件1.1.1,1.1.2,1.1.3,其他附件2.2.1,2.2.2,2.2.3,2.2.5,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网络采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排名1,证书编号:14-3-70-R1 2019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数据高校可靠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排名2,证书编号:2019-Z-2023-2-R02 2014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网络温湿度采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排名1
  2. 姓名:杨红红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以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创新链(群)项目“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在文化遗产非接触式数字化监测方法及活化利用技术等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担任非接触目标定位与人体姿态估计算法方面的核心研发人员,并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多项授权发明专利、科技论文及学术著作。对创新点1、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此外,参与制定陕西省大数据联盟团体标准2项。(必备附件1.1.2,2.1.1,其他附件2.2.2,2.2.3,2.2.6,2.2.22,2.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移动网络中信息传播过程调控动力学理论与优化方法,排名7。
  3. 姓名:李鹏
    排名:3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法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提出了基于数据集扩增的Bi-LSTM深度强化学习鼓乐生成方法,有效提升了传统音乐数字化重构的准确性与表现力,为创新点3提供了关键算法支撑与实现路径。此外,参与制定了陕西省大数据联盟团体标准2项。(必备附件1.2,1.4,其他附件2.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8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数据高效可靠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排名8
  4. 姓名:孙增国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围绕中国书画的数字化保护与生成,系统性地开展了从专业数据集构建、书法字体生成到AIGC中国画内容创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并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算法。基于所提出的方法,成功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及《富春山居图》的数字化修复与视觉补全,显著提升了书画类文化遗产智能修复的精度与真实性。上述研究成果为创新点2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与实现路径,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必备附件1.1.3,1.4,其他附件2.1.1,2.2.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5. 姓名:张玉梅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并参与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场景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国书画数字化修复与补全以及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构建等方向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牵头完成了超分辨率图像重建、图像语义描述及人体姿态估计等关键算法研发,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此外,牵头制定陕西省大数据联盟团体标1部,参与制定团体标准2部,推动了相关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应用。(其他附件2.2.2,2.2.3,2.2.5,2.2.6,2.2.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网络采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排名1,证书编号:14-3-70-R2 2018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数据高效可靠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排名6。 2014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网络温湿度采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排名2
  6. 姓名:DENGHONG
    排名:6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高效率数字化采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系统开展了非接触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监测方法研究,重点聚焦于基于光学图像处理的文化遗产轮廓形变与裂隙高精度检测算法。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实时在线监测与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牵头构建了面向文物长期保存的智能监测体系。此外,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规范3项,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应用,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其他附件2.1.2,2.2.4,2.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排名1,证书编号:09-2-08-R1
  7. 姓名:路智勇
    排名:7
    行政职务:副馆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馆藏文物实施系统性的高保真数字化存档,采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文物的高精度三维几何信息,实现文物形态的结构化记录与数字化动态监测,为长期保存与修复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以唐代墓葬壁画为例,依托多光谱成像与超高分辨率图像采集技术,全面记录壁画表面的色彩分布与微观纹理特征,建立可用于精准修复与深入分析的原始数据库。此外,参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展柜湿度调控系统的实验性升级项目,牵头制定馆藏文物监测环境评估标准,并参编一部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团体标准。上述工作为创新点2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与标准依据。(其他附件2.1.3,2.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8. 姓名:朱昀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对文物等文化遗产本体裂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监测方面,提出多传感器协同监测新技术方法,构建了面向复杂文化遗产监测场景的多目标高精度跟踪与状态感知体系。该技术有效实现了对文化遗产本体及环境风险的实时、非接触与智能化监测,显著提升了监测效能与响应速度。所提出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物理标定方式可能对文物本体造成的潜在损伤,体现了良好的保护性监测理念,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其他附件2.1.3,2.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9. 姓名:王佳
    排名:9
    行政职务:保护部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研究馆员
    工作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古代中国书画及唐墓壁画面临的霉变、变形与缺损等典型病害,提出了融合物理修复与数字化复原的双重技术路径,并系统构建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推动了相关技术体系的应用与推广。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实践验证与示范平台,成功部署了包括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在内的多项研发成果,实现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修复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的关键技术落地,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其他附件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0. 姓名:程骋
    排名:10
    行政职务:信息资料部副主任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监测方面,构建了覆盖文物保存环境的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温湿度、光照及空气质量等关键环境因子的连续采集与感知。依托高密度传感器网络,系统将多源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数据处理平台,进行集成分析与智能处理。在壁画修复实验室及展厅等重点区域,部署了大量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并与环境智能调控设备联动,构建起闭环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对保存微环境的动态精准调控。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环境稳定性,有效延缓了壁画因环境波动引发的老化与褪色现象,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其他附件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 (1)组织并完成了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 (2)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与场所。 (3)提供了本项目所需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资源。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丰富的中外文献资料,并开通了国内外主要网络期刊资料数据库,可以直接下载国内外前沿性研究成果资料,为本项目的研究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良好的网络环境。 (4)在项目成果中对第1、2、3项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 单位名称: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 (1)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与场所。 (2)拥有综合信息监测及预警管理系统平台,为本项目的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的监测、评估、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提供实验与应用推广保障; (3)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标准体系,在项目完成成果中对第1、3项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单位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 (1)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与场所。 (2)参与了本项目针对馆藏文书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处理工作。 (3)参与了本项目的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的监测、评估、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了相应的应用保障。 (4))在项目成果中1、2项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