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紧扣国家“智慧水利”与矿区绿色发展战略需求,首次提出并系统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关键技术体系。项目以“理论规律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智能调控平台构建”为总体思路,突破了单一监测感知手段难以满足水利全要素、全过程智能感知的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天空地水工”五位一体监测模式,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智能处理到智慧决策的时空融合。在技术层面,项目形成了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融合方法,开发了水利信息数据中台和计算分析基础数据库,构建了覆盖降水、蒸发、土壤墒情、地下水等关键环节的水文水动力模型工具集。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深度融合,提出了水利知识图谱驱动的决策支持方法,实现了对水资源调度、防洪抗旱、水质监测、水利工程安全等多业务场景的智能化支撑。项目成果在矿区水资源管理、防洪预警、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应用,为保障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成果产出方面,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2项,相关成果分别获得2021年和2023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条件。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张峰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协调各方资源,统筹项目资源投入,设计并完成了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系统开发,注册申报等;在科技创新点的第(1)、(2)、(3)点均作了重大贡献,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和12项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6篇,是第1-5代表作的作者,6-10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与决策关键技术,省厅级,一等奖,排名第1,2023年
2、矿区水资源智能监测与大数据融合系统,省厅级,一等奖,排名第1, 2021年
3、陕北旱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省部级,三等奖,排名第1, 2022年
4、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关键技术,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4年
5、天空地网农业多源信息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陕西省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4,2024年
6、智慧农业多源信息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2,2024年 - 姓名:冯艳娜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水资源综合决策系统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在科技创新点的第(3)作了重要贡献,申请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是第4篇代表作论文的第5作者,第6、10、7项专利人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的旱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省厅级,二等奖,排名第4,2022年
2、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与决策关键技术,省厅级,一等奖,排名第2,2023年
3、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关键技术,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2,2024年 - 姓名:卢磊
排名:3 行政职务:实验秘书 技术职称:高级实验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建立矿区地下水危机临界标识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和安全调控的地下水位阈值,在项目科技成果的(2)作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篇,是主要知识产权第6项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与决策关键技术,省厅级,一等奖,排名第7, 2023年 - 姓名:张慧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模型与评价体系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全数据分析关联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在科技创新点的(2)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申请软件利2项,是第4项成果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艾晓燕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矿井水资源监测与综合管控研究,参与了部分数据分析试验。在科技创新点的(1)、(2)点作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2项,是第4、6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刘红霞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榆林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部分技术研发及矿区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在科技创新点的第(1)点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发明专利2项,2项软件著作权,发表水资源相关重要科技论文3篇,是第6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大数据驱动的矿区水资源智能调控与决策关键技术,省厅级,一等奖,排名第10, 2023年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榆林学院
单位贡献: 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榆林学院,该学院在信息工程学院张峰博士的带领下,组建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项目还得到了其他支撑单位的协助,共同完成了项目的策划、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的研究目标明确,旨在通过大数据驱动的流域水资源智能调控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水资源管理与决策能力,增强水灾害预警与应对能力,并促进矿区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与内容围绕水信息“感知-处理-决策”的科技需求,开展了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水信息协同感知技术、水资源大数据融合方法以及与水资源过程相结合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榆林学院不仅负责了整个项目的策划、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和实施完成,还承担了项目的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榆林学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包括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申请并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等。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应用推广方面,榆林学院积极将项目成果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如榆林市水务局、榆阳区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等,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项目成果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榆林市乃至西省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