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机械组
项目名称:大型运输机多乘员综合生命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本单位认真审阅了项目提名书及附件资料,确认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内容符合填写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 该项目针对大型运输机在作战、训练、救灾、海外任务随行保障等一系列多任务复杂场景下多乘员生命保障需求,突破复杂环境长航时飞行多乘员保障技术、多任务构型多乘员供氧技术、多模式多乘员应急救生技术,解决了运20飞机乘员生命保障、应急高效、安全舒适等方面的重点难题,形成多项创新成果,为运-20飞机的研制成功、列装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该项目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行业/企业标准8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发表论文21篇,专著和软件著作权各2部,共计88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高原安全供氧、防护救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在运-20飞机研制中得到了全面、完整、较长时间的成功应用,开创了爆炸类火工品、电子氧气调节、压力供水/真空废水等技术在批产运输机上的首次应用,催生了多人救生船、机组座椅、盥洗室和厨房等设备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国产化研制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成果可推广至MA700、C919等研制中。 经审查,该项目提名材料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完成人及单位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202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关焕文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2做出如下贡献: 1、发布军用运输机救生系统设计要求航空标准; 2、发明一种空中跳伞信息反馈方法; 3、发明应急出口聚能切割装置。 证明材料见附件1-1、7-4、7-5、7-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2. 姓名:朱永峰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总师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2做出如下贡献: 1、发明一种空中跳伞信息反馈方法; 2、建立乘员连续供氧呼吸模型。 证明材料见附件7-6、7-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泄漏可探测的飞机高温管路隔热系统设计技术、2016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证书号:2016GFJBJ2047-R03。 基于有限空间定熵射流诱导技术的机载环控精确控温设计技术、2015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证书号码2015GFJBJ3120-R03。
  3. 姓名:李国栋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2做出如下贡献: 1、发明一种飞机气瓶航向安装结构; 2、完成聚能切割关键技术攻关。 证明材料见附件7-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钟诚文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创新点1做出如下贡献: 1、完成空中跳伞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证明材料见附件7-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封文春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2做出如下贡献: 1、研制救生船抛放系统; 2、完成应急撤离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3、完成氧气着火机理研究。 证明材料见附件7-1、7-6、7-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黄艳平
    排名:6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做出如下贡献: 1、研制46人救生船。 证明材料未列入。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两栖装甲装备应急助浮装置研制、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7、2006LJ2013-7。
  7. 姓名:薛红军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做出如下贡献: 1、完成应急撤离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证明材料未列入。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陈勇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3做出如下贡献: 1、发明一种飞机清水和废水系统的控制装置; 2、发明飞机机载污水排放系统及污水排放方法。 证明材料见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9. 姓名:陈志东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3做出如下贡献: 1、发明一种飞机清水和废水系统的控制装置; 2、发明一种用于飞机供水系统的增压装置; 3、发明飞机机载污水排放系统及污水排放方法。 证明材料见附件7-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王莉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2做出如下贡献: 1、发明一种氧源控制方法; 2、发明一种氧源压力修正方法; 3、发明一种飞机气瓶航向安装结构。 证明材料见附件1-2、1-3、7-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单位贡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是运-20飞机总设计师单位,对该项目提供了人力资源、技术等全方位保障和支持,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和最终成功。主要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解决了非定常、大流场空中跳伞仿真问题,国内首次将原胞自动机模型应用于大型运输机应急撤离仿真,有效支撑大型运输机机组及300名乘员应急撤离方案,并完成空中跳伞、地面迫降和水上迫降三种救生模式下的快速离机和安全性验证。在创新点2,解决了不同任务构型不同乘员位置,庞大复杂管网流量精确控制,减轻了飞机重量,并通过了实验室高空模拟舱验证和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生理鉴定验证。在创新点3,联合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解决了带有救生伞、伞氧的机组电动座椅长航时飞行员乘坐舒适性问题,对缓解飞行员疲劳,提高飞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陕西省飞行器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在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组织技术协作、有序开展试验、鼓励理论和技术创新、发表学术成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该项目成果不仅按计划在运20飞机及衍生型号研制中得到全面应用,在国内首次研制的10人救生船、46人救生船、真空泵、真空马桶、电动机组座椅、盥洗室和厨房等以型号需求为牵引,经过适应性改进,逐步在MA700、C919国产化等国内其余型号研制中推广应用,给国内相关配套产业链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工业大学作为我国航空领域顶尖高等院校,有力支撑了本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凝练,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和最终成功。主要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创新点1,联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解决了非定常、大流场空中跳伞仿真问题,使精度可以控制在5%-10%,在运-20飞机方案阶段对应急离机过程碰撞安全进行了评估,国内首次将原胞自动机模型应用于大型运输机应急撤离仿真,使精度可以控制在10%以内,有效支撑大型运输机机组及300名乘员应急撤离方案。

  3. 单位名称: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唯一的专业生命保障技术研究单位,有力支撑了本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凝练,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和最终成功。主要在“四、主要科技创新 ”所列的创新点1,国内首次研制具有快速充气、海上复杂环境生存能力强的多人救生船,使我国大型运输机具有多乘员复杂海况条件下的水上迫降救生能力。在创新点2,通过发明的快速供氧等技术,实现了飞行机组5s快戴用氧、多乘员10s内应急供氧,极大提高了座舱失密条件下飞行安全和乘员安全。在创新点3,联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解决了带有救生伞、伞氧的机组电动座椅长航时飞行员乘坐舒适性问题,对缓解飞行员疲劳,提高飞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推广应用方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起到了引领作用,依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研制了10人救生船、46人救生船、电动机组座椅、盥洗室,并经过适应性改进,逐步在MA700、C919国产化等国内其余型号研制中推广应用,给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以及国内相关配套产业链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