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机械组
项目名称: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及验证技术
提名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本成果来源于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C919研制项目,针对C919研制卡脖子TOP2的“航空高安全飞控系统抗高强辐射、雷电效应技术”,项目团队针对飞行安全关键、电磁和雷电效应最敏感的电传飞控系统开展了防护设计、符合性验证和电磁效应适航体系构建。创造性提出微缝隙电磁密封-多耦合路径干扰抑制-分级防护与绝缘阻断一体化设计方法,实现了电磁防护从定性到定量的正向设计能力跃升。攻克了高逼真等效仿真模拟和动态不稳定射频场均匀控制技术,解决了大空间均匀电磁场高强辐射问题,全新构建了符合国际民机标准要求的HIRF实验室,自主研制了支持适航审定评估的试验环境,完整实施了C919飞控系统符合性验证试验,填补了技术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多型号设计、验证和适航实践凝练形成了结构化、参数化、流程化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规范,构建了故障定位、隔离及安全防护方法,形成了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与验证技术体系,实现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能力提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本成果保证了大飞机在高强辐射场和雷电环境下的安全运营,确保了国家大飞机工程的圆满实施。相关通用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MA700、AG600及某20等军民机研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显著经济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条件。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蒲优华
    排名:1
    行政职务:党委书记、副所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系统高辐射场与雷电防护设计总体方案论证与顶层设计、主持系统总体试验与适航符合性验证技术研究与技术决策、主持HIRF试验室多参数权衡仿真技术攻关、主持完整信号链路的分层分区模块化架构设计技术攻关、主持形成了结构化、参数化、流程化高强辐射场和雷电设计规范,构建了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及安全防护试验方法,形成了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设计与验证技术体系。对创新点1、2、3、4做出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01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开放式体系结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技术,第19名,2010477J 2025年08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第1名,2025316J
  2. 姓名:解庄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牵头完成创新点3、4关键技术的突破,参与了创新点1、2的方案论证与技术研究。作为项目具体工程实践系统技术主管,完成了项目技术方案论证和试验大纲的设计。组织团队历经10年完成了攻关研究,成果在C919飞控系统符合性验证试验中进行了工程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0年12月,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开放式体系结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第8名, 2010GFJBJ1018 2.2025年08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第2名,2025316J 3. 2002年4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余度数字电传系统的台架综合与试验技术,第9名,20011067
  3. 姓名:叶继海
    排名:3
    行政职务:C919型号总师助理/高级工程经理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该项目系统级HIRF闪电试验的总体进度、计划制定和项目协调,牵头试验方案讨论、制定和实施,围绕飞控系统架构和安全性特点,提出了试验环境搭建方法和仿真负载设计依据,组织适航试验目击。参与试验问题分析。对创新点3做出了较大贡献,参与完成了创新点4的技术攻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中国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023年上海市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015年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一等奖,2014年中国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4. 姓名:李臻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多要素融合试验应力场景构造创新性成果上做出贡献,提出了高低频协同共生的紧凑型多路信号信路复用技术,支撑建立了高密度、高效率的HIRF鉴定的多要素融合试验应力场景(创新点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李立
    排名:5
    行政职务:飞行控制系统部副部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3做出如下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中,对提出分层分区模块化架构,通过权衡分析形成了被测件与陪试件的组合交互及兼容适配关系,从而解决了多类型产品复杂交联集成难题;在创新点2中,对多类型监控器综合在线诊断算法进行了优化与实现,实现幅值和时间的阈值判断、动态增减计数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在创新点3中,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定位实践方法,通过专家规则库的建立和故障模式分析结合,实现HIRF试验故障的定位。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1年03月,二等奖,高可靠多余度发动机主操纵油门电作动技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20257J-R12; 2019年03月,二等奖,舰载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18327C-R14; 2025年08月,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5316J。
  6. 姓名:樊战旗
    排名:6
    行政职务:总监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做出如下贡献:负责系统高强辐射场与雷电防护设计需求和技术方案论证、系统级详细设计;多专业协同需求分析确认;系统试验实施方案评审及系统验证适航符合性规划;采用项目管理等方法,进行成本、质量和研制周期的控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7. 姓名:权修桥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3做出如下贡献:通过多轮电磁仿真设计,确定电磁混响室建造方案;采用功率传输路径复用技术,提高测试区域;开展加载条件下的场均性测试研究,保障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08月,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
  8. 姓名:杨帆
    排名:8
    行政职务:民机工程管理部 副部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与团队成员共同在试验大纲和试验程序中通过迭代优化制定了试验环境标准化布局与测试过程规范化操作程序。标准化布局的应用、试验期间不同阶段ATP的精准实施,可将C919客机电传飞控系统鉴定试验台架的搭建时间从10天缩短到5天、并行试验周期大大缩短。 2)与团队成员共同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的HIRF试验故障隔离定位方法。结合系统架构特点、Honeywell系统专家和HIRF实验室电磁技术专家经验,制定了规范化的试验故障FRACA处置方法与规程,大幅提升了故障处理效率,满足了局方在正式试验中提出的24h内快速定位的需求。 参与了创新点3、4的技术攻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2025年08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第6名,2025316J
  9. 姓名:吴骥志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研究技术指标的制定,并综合项目经济性考虑,分析传统试验方案的局限性,开展总体试验方案设计,制定试验判据,组织项目成员开展试验方案详细设计及实施。 参与完成了创新点3的技术攻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上海市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10. 姓名:赵晓冬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该多源异构信号数据处理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一种离散度分析的稳态判别算法与信号均值自学习方法,实现了对海量试验数据的高精度自动化分析和防护性能的精准评估(创新点二)。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1. 姓名:贾凡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4做出如下创造性贡献:提出测试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判据门限优化设计方法;提出高强辐射场与雷电间接效应试验以及射频辐射发射试验环境优化设计方案;提出交流电源线针注入安全测试技术、高等级雷电试验激励等效技术;提出并改进高强度辐射场和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故障定位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08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第8名,2025316J
  12. 姓名:胡文翔
    排名:12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依据高强辐射场和雷电环境耐受需求,围绕电磁兼容防护设计、数据检错纠错、试验问题排查与验证等关键环节,提出了电传飞控系统综合防护方法,优化了电子设备的屏蔽、滤波与雷电瞬态抑制策略,设计数据容错机制,攻克了HIRF与雷电试验中的多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电传飞控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为项目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点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3. 姓名:赵政
    排名:13
    行政职务:室副主任/工程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系统级HIRF闪电试验方案的策划和实施、系统集成、试验判据设计,组织制造符合性检查和适航目击,负责试验现场项目进度和试验问题处理,负责试验大纲、报告的批准。 参与完成了创新点3的技术攻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上海市航空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14. 姓名:王佳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多层级过压过流防护创新性成果上做出贡献,提出了强实时响应高效电源集群技术,支撑建立了过压过流智能防护体系(创新点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5. 姓名:路宽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的HIRF试验故障隔离定位方法。通过对被测系统开展故障模式分析,基于飞控系统技术专家和HIRF实验室电磁技术专家的工程经验和综合评判逻辑,采用了分支结构树的故障定位技术,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良好的应用和对专家经验进行修订。显著缩短了故障隔离的时间,大幅提升了故障处理的效率,满足了局方在正式试验中提出的24h内快速定位的需求。 参与完成了创新点3、4的技术攻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08月,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闪电防护鉴定试验研究及应用,第10名,2025316J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单位贡献:1.攻克了电传飞控系统在高强辐射场与极端雷电下的综合电磁防护设计技术。创造性提出微缝隙电磁密封—多耦合路径干扰抑制—分级防护与绝缘阻断一体化设计方法,实现了3200V/5000A高等级雷电防护。 2.突破了大空间、高场强、宽频段符合国际最高标准(100MHz~40GHz,5500V/m)的高强辐射场构造技术,构建成亚洲最大空间最高场强的电磁混响室。 3.创新性提出了复杂大系统与机载跨系统集成的HIRF/Lightning验证方法,国内首次构建了全链路信号交互的“稳态智能判别-信号多维监控-数据零损存储”多维协同架构模型,实现了飞控系统在等效系统装机运行场景下的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 4.创建了高安全系统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设计与验证技术体系,总结设计、验证和适航实践,凝练成了结构化、参数化、流程化高强辐射场和雷电防护设计规范,构建了模块化架构与多路径抑制的集成指南,总结了系统试验智能化故障定位、隔离及安全防护方法,提升了系统的验证效率与置信度,推动了我国该项技术的整体能力提升。 投入保障: 本单位在本项目上保障了所需的研制经费和研发条件,组建了跨部门多学科综合的联合攻关团队,并提供了系统设计、综合集成、试验验证、质量保证等全流程的研发和测试设备保障,充足的资源投入为本项目成功奠定了基础。 综上,本单位对本成果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对项目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单位名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单位贡献: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作为该项目的第2完成单位,负责规划该项目系统级HIRF闪电试验的总体进度、计划制定和项目协调,牵头试验方案讨论、制定和实施,围绕飞控系统架构和安全性特点,提出了试验环境搭建方法和仿真负载设计依据,组织适航试验目击。参与试验问题分析。 开展项目研究,制定总体技术指标,并综合项目经济性考虑,分析传统试验方案的局限性,开展总体顶层试验方案设计,确定试验判据,协调组织项目系统供应商开展试验方案详细设计、评审及实施。

  3.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工业大学作为该项目的第3完成单位,主要完成该项目中高精度电磁混响室模型构建、功率放大器集成复用孔径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平台设计、多层级过压过流智能防护体系。提出了高低频协同共生的紧凑型多路信号信路复用技术、离散度分析的稳态判别算法与信号均值自学习技术、强实时响应高效电源集群技术,支撑完成了试验场景构建、试验设计与MC9适航标准验证体系构建。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