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材料科学组
项目名称:非常规油气田井筒地面系统防腐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提名等级:三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三高”和“三低”油气田的持续勘探,采出介质复杂(“三高一低”,高矿化度、高Cl-含量、高H2S/CO2含量、低pH值),油气田井筒地面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防腐困境和频繁刺漏难题,油气田安全风险不断加剧,安全环保形势愈加严峻等问题,突破油气田井筒及地面碳钢、特种材质管道防腐技术工程应用瓶颈,自主创新研发出多效缓蚀技术(产品+配套技术),取得了4项创新成果,为非常规油气田井筒及地面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经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EI 7篇),授权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布标准1项,取得陕西省重点新产品认定1项。研究成果已经在长庆油田、延长油田、塔里木油田、玉门油田、吐哈油田等油气田得到成功推广应用,解决了非常规油气田高矿化度、高硫化氢、高酸、高氯、高流速等复杂工况下油气管柱及地面管线腐蚀穿孔泄露技术难题,提高了油气管柱及管线腐蚀防护能力,延长服役寿命,避免了因泄露导致的空气、土壤、地表地下水的污染,节约了油气资源,为我国油气管材综合防腐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保障我国“西气东输”主要气源的开采与安全输送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王远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对本项目第1,3,4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开发适用于油气田井筒及地面集输防腐技术,建立完整评价方法,是第1,5项发明专利发明人,是第10项《油气集输用缓蚀剂性能及试验评价方法》标准起草人,见必备附件1-1,其他附件2-1、2-2,2-7、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度,陕西省石油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油气田高效化学复合解堵技术研发及应用》,排名1,证书编号:23-KJ-01-06-D01 2.2022年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新型高性能缓蚀剂研发基础理论 创新与重大工程应用》,排名2,证书编号:2022-KJ-2-008-ROP
  2. 姓名:范磊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第2,3,4项科学发现均做出贡献,负责项目防腐机理研究,构建“井筒—地面溶垢+阻垢+防腐一体化技术体系”,开展防腐技术现场应用,是第2,3项专利发明人,是第10项《油气集输用缓蚀剂性能及试验评价方法》标准起草人,见必备附件1-2、1-3,其他附件2-1、2-7、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西部油气田苛刻工况下管柱管 线化学防护技术研究及应用》,排名1,证书编号:2022-KJ-1-010-R01 2.2020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西部油气田集输管线内腐蚀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5,证书编号:2020-KJ-1-07-R05
  3. 姓名:白鹏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第1,3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井筒管柱防腐技术相关成果的现场推广应用,指导防腐措施优化及适用性评价,保障了管柱及管线安全运行,见其他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李俊莉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陕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第1,2,3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形成井筒防腐技术体系,开发井筒及地面防腐技术产品,并推动现场应用,是第6,7项专利发明人,见其他附件2-3、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度,陕西石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改性聚氧乙烯醚基咪唑啉的合成及在含CO2油井采出水中的应用研究》,排名1,证书编号:2021-2-3-R1 2.2021年度,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奖,《降低副产盐酸对N80钢的腐蚀速率》,排名1,证书编号:CPCIFQC-2021-052 3.2022年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改性聚氧乙烯醚基咪唑啉的合成及在含CO2油井采出水中的应用》,排名1,证书编号:2022-3-14-R1
  5. 姓名:王长安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第2,3项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结合现场材料性能及管柱连接特性,开展防腐措施优化及评价方案制定,是第8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人,见其他附件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西气东输工程用钢管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排名4,证书编号:NEA-2010-S-3-07-R04 2.2015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西气东输二线X80管线钢管质量控制技术》,排名3,证书编号:2015-J-1-17-R03
  6. 姓名:李丹平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油气田井筒用特种材质开发适用于高温条件下防腐技术及产品,对现场防腐工艺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是第9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是第10项《油气集输用缓蚀剂性能及试验评价方法》标准起草人,见其他附件2-6,2-7,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度,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西部油气田苛刻工况下管柱-管线化学防护技术研究及应用》,排名4,证书编号:2022-KJ-1-010-R04
  7. 姓名:吕玉海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3具有创造性贡献,负责非常规油气井及地面防腐的现场应用技术研究、现场应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第3项发明专利发明人,见必备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负责本项目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合理配置资源。设计出多功效多分子层空间竞争吸附模型,构建“井筒—地面溶垢+阻垢+防腐一体化技术体系”,与生产单位实际工况结合建立“室内准确评价—全尺寸有效验证—现场跟踪服务—反馈改进优化”的创新试验模式,形成了可对标可操作性的缓蚀药剂评价方法,强化了现场防腐产品应用,使得油气井筒及管道防腐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更加完善和规范,推动了防腐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2. 单位名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单位贡献:协助第1完成单位完成井筒及地面防腐技术现场验证,指导防腐措施优化及适用性评价,完成防腐评价方案优化与验证,对形成的系列防腐技术和产品开展现场应用,对防腐应用的效果跟踪。应用本项目在管道腐蚀控制方面的技术成果后,2019-2022年期间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集输管道的平均腐蚀穿孔队为0.058次/km,下降了62%。2019-2022年平均每年大修井次降低40%。管道泄漏次数的大幅减少,大修井频次降低,有效降低了管道/管柱成本、维护和安全环保治理费用。

  3. 单位名称:陕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第三完成单位,陕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开展相关技术的总体设计与研发工作。具体而言,深度参与井筒及地面管材防腐领域的技术理论研究,系统推进防腐产品的结构设计与性能验证等核心任务,为非常规油气井筒和地面系统防腐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助力防腐新产品在国内油气田市场的规模化推广与实践应用,推动防腐技术的落地转化。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