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材料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复合管材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管道是工业生产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支撑,每年因腐蚀、磨损、机械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失效事故超过8万起,年均管材报废量占比高达1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解决金属管道防腐延寿、废旧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对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2010年以来,中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联合行业主力单位组成产学研用团队,开发出高性能内衬复合管材关键材料及技术体系,突破了标准化的绿色再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组建了3个国际标准工作组并牵头制定7项ISO国际标准,极大带动了复合管材绿色制造和规模化应用,为我国金属管道的防腐延寿和用旧利废贡献了“绿色方案”。项目已制定发布各类标准35项(ISO国际标准5项、国标15项),获授权专利51件(发明专利28件),产品应用超3万公里,覆盖石油、化工、船舶等多个行业。此外,在 ISO/TC67牵头成立了“绿色低碳”直属工作组、“内衬管材”标准工作组和“非金属管材”标准工作组,引领了国际复合管材技术发展。经专家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有力支撑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李厚补
排名:1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创新成果1、2和3均有突出贡献,统筹和把关科研攻关、生产制造、现场应用与标准化,重点开发了高性能陶瓷内衬用铝热剂材料、陶瓷内衬复合管材和热塑性塑料内衬复合管材,牵头组建了“内衬管材”(ISO/TC67/SC5/WG5)国际标准工作组,ISO PAS 24565: 2022(陶瓷内衬油管)和ISO/PAS 16846:2025(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的第一起草人,ISO 24139-1:2022(耐蚀合金内覆复合弯管)和ISO 24139-2:2023(耐蚀合金内覆复合管件)的主要起草人。证明见附件1-1、2-8、2-10至2-18、2-22和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油气集输用非金属管标准体系研究及标准制定,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6-3-109-R1;
2)2017年,中石油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部油田非金属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7-KJ-1-14-R01。 - 姓名:戚东涛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1、2和3有突出贡献,开展了新型陶瓷内衬材料、热塑性塑料内衬材料和耐高温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研发,为高性能复合管材绿色制造提供了基础原材料。牵头组建“非金属管材”(ISO/TC67/SC2/WG32)国际标准工作组并担任召集人,将SC2的领域范围由传统的钢质输送管材扩大至非金属管材,推动我国非金属管材技术与国际接轨,提升了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为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证明材料见附件1-1、2-8、2-10至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油气田开发用非金属内衬复合管应用规范研究,排名第1,证书编号:AQJ-6-2-71-R01;
2)201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非金属内衬复合油管应用关键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排名第1,证书编号:14-3-45-R1。 - 姓名:齐国权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新疆中石油管业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1、2和3有突出贡献,开展了陶瓷、热塑性塑料和复合材料等内衬复合管成型制造和接头设计研究,优化了内衬复合管的成型制造工艺,提升了内衬层与基管的结合强度;在接头设计上,创新技术方案,实现复合管接头的可靠连接。深度参与陶瓷内衬油管和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国际标准制定,聚焦内衬复合管接头的标准化连接及技术指标设定,推动了内衬复合管在油田的规模化应用。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7年,中石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部油田非金属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2,证书编号:2017-KJ-1-14-R02;
2)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地面集输用柔性复合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8-3-037-R3。 - 姓名:王守泽
排名:4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吉林省大多天盛金属陶瓷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2和3有重要贡献,研制出新型氧化铝基隔瓷材料体系,攻关建立多种冷却方组合的缓冷模式,研究确定金属陶瓷复合管材的生产工艺参数数据库,促进了陶瓷内衬复合管的规模化生产。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建立了多种规格陶瓷内衬复合管的制造工艺包。积极参与完善陶瓷内衬复合管标准体系,深度介入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工作组及ISO/PAS 24565标准制定工作。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利用再制造技术开发防腐防垢金属陶瓷内衬油管,排名第12,证书编号:2014J1K005;
2)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进陶瓷抽油泵,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3J20002。 - 姓名:魏斌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重要贡献,开展了冶金双金属复合管内衬新材料开发,材料界面结合强度提升等研究。主导复合管材关键性能指标确定工作,构建耐腐蚀性、结合强度等指标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主持制定了两项双金属复合管件国际标准:ISO 24139-1:2022(耐蚀合金内覆复合弯管)、ISO 24139-2:2023(耐蚀合金内覆复合管件),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空白,为推动中国产品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油田用非金属管全尺寸试验评价新技术及装备开发,排名第2,证书编号:2019-J-4107-3-R02;
2)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油气田开发用非金属内衬复合管应用规范研究,排名第3,证书编号:AQJ-6-2-71-R03。 - 姓名:杨永利
排名:6 行政职务:董事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吉林省大多天盛金属陶瓷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2和3有重要贡献,开展了陶瓷内衬复合管材技术体系的设计,针对材料选型、成型工艺等关键节点进行技术把关,解决了陶瓷与金属基材界面结合的问题,完成离心自蔓延绿色制造陶瓷内衬油管技术及陶瓷内衬复合管材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参与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制定,为规范行业技术要求,提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支撑,推动了陶瓷内衬复合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证明材料见附件1-3、2-10至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利用再制造技术开发防腐防垢金属陶瓷内衬油管,排名第2,证书编号:2014J1K005;
2)201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进陶瓷抽油泵,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3J20002。 - 姓名:徐婷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3有突出贡献,主要负责陶瓷内衬油管和热塑性塑料油管关键技术指标和标准化工作,组织构建“内衬管材”和“非金属管材”两项国际标准工作组,联合多国专家开展协作。深度参与陶瓷内衬油管、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和绿色低碳三项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复合管产品的国际化提供标准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12、2-19至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中石油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输管材应力导向氢致开裂腐蚀行为与选材图谱研究,排名第4,证书编号:2021-KJ-2-34-R04;
2)2024年,中石油集团基础研究奖,二等奖,石墨烯技术在石油管材表面处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排名第3,证书编号:2023-JC-2-01-R03。 - 姓名:史学涛
排名:8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重要贡献,开展了热塑性塑料、耐高温复合材料开发,有效提升了内衬高分子材料的耐温性能,扩展了内衬复合管的使用范围。参与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国际标准ISO/PAS 16846:2025的制定,为标准在原材料选型及性能指标制定方面提供有效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电磁波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排名第6,证书编号:20210203-R06;
2)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电磁屏蔽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与调控机理,排名第9(无编号)。 - 姓名:李磊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1、2和3有贡献,参与了新型陶瓷内衬材料、热塑性塑料内衬材料和耐高温复合材料等关键新材料研发,通过配方调试及工艺优化,解决材料性能提升与稳定性问题,有效提升材料的耐候性。开展了冶金双金属复合管性能试验评价,验证了高温高压、腐蚀介质等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参与了陶瓷内衬油管(ISO/PAS 24565: 2022)和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ISO/PAS 16846:2025)两项国际标准制定。证明材料见附件2-9、2-10至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部油气田地面管网腐蚀评价及治理技术,排名第8,证书编号:2019-KJ-1-05-D8;
2)2021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双金属复合管产品研发及工业化应用,排名第7,证书编号:2020-KJ-1-012-W07。 - 姓名:许晓锋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成果2和3有突出贡献,主要负责油气田设备材料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工作,牵头组建“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工作组,顶层搭建了油田设备材料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提出了绿色制造及低碳排放的总体技术路线,明确给出油田设备材料的绿色属性内涵,并提出绿色制造及低碳排放评估方法。深度参与陶瓷内衬油管、冶金双金属复合管和绿色低碳等四项国际标准制定。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油气井管柱优化设计与安全评价系列标准及应用,排名第7,证书编号:2021-J-214124-2-R07;
2)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酸性油气井管柱产品优化设计与选用评价技术及应用,排名第9,证书编号:2021JBR215-1-9。 - 姓名:张军亮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贡献,开展了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开发,解决了内衬材料在高温腐蚀工况下的稳定性难题。参与了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国际标准ISO/PAS 16846:2025的制定,为标准在原材料耐温性能要求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树脂基透波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6,证书编号:2024-F-1-1。 - 姓名:丁晗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贡献,参与了新型陶瓷内衬材料和热塑性塑料内衬材料开发,为解决内衬材料与基管的界面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展了内衬复合管材评价,完成了整管力学性能、连接结构可靠性等实物管材测试评价,验证了关键性能指标。深度参与陶瓷内衬油管(ISO PAS 24565: 2022)和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ISO/PAS 16846:2025)两项国际标准制定。证明材料见附件2-10至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油田用非金属管全尺寸试验评价新技术及装备开发,排名第6,证书编号:2019-J-4107-3-R06;
2)2022年,中石油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柔性复合管连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2,证书编号:2022-KJ-3-18-R02。 - 姓名:丁楠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3有贡献,参与了冶金双金属复合管弯头和管件两项国际标准制定,为材料选型、性能测试方法等章节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2-13至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9年,中石油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高温柔性复合管的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9-KJ-3-24-R01;
2)202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油田用非金属管全尺寸试验评价新技术及装备开发,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9-J-4107-3-R03。 - 姓名:魏军
排名:14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新疆中石油管业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贡献,开展了耐高温复合材料内衬管材开发及试验评价,研究了管材的成型工艺参数,为产品量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参与了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和冶金双金属复合管两项国际标准制定,为管材性能测试方法规范提供技术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1-3、2-10至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9年,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塑料合金-玻璃钢高中压复合管,排名第3,证书编号:08-2-4;
2)2014年,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制备技术的研究,排名第4,证书编号:14-1-7。 - 姓名:张立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完成人,创新成果1和3有贡献,开展了耐高温复合材料开发及试验评价,助力高性能内衬材料的开发。参与了冶金双金属复合管管件国际标准制定,为材料性能要求、测试方法等核心环节提供技术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2-16至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压高含硫输气用柔性复合管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4,证书编号:KJ2021-2-05;
2)2023年,中石油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柔性复合管连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6,证书编号:2022-KJ-3-18-R06。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牵头单位,总体负责创新成果1、2和3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四大创新点:
(1)牵头开发出高性能内衬复合管材关键材料及技术体系,攻关建立了陶瓷、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耐蚀合金等4类高性能内衬复合管材与管件技术体系,发明7项复合管材实物测试评价新技术及试验装备。
(2)提出了基于缺陷类型和剩余强度的废旧金属管材定级新方法,建立了分级规范及修复再利用关键流程,解决废旧金属管材再制造再利用技术难题。
(3)牵头组建“绿色低碳”直属工作组(ISO/TC67/WG15)、“内衬管材”(ISO/TC67/SC5/WG5)和“非金属管材”(ISO/TC67/SC2/WG32)国际标准工作组并牵头制定7项ISO国际标准。
(4)推动复合管材推广应用及产业化。近3年带动行业新增产值22.71亿元,节约资金55.1亿元。管材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用量超3万公里。
- 单位名称:新疆中石油管业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创新成果1和3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三大创新点:
(1)开发了热塑性塑料和耐高温复合材料内衬复合管材成型工艺,创新耐高温复合材料内衬缠绕成型工艺,优化缠绕铺层及加热固化参数,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为复合管材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工艺基础。
(2)针对内衬材料结合强度等关键指标,提供了多批次试验数据,明确了标准中的指标设定依据,有效支撑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3)近3年新型复合管材产品的销售量超过2000公里,推动内衬复合管材在防腐领域的规模化替代,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 单位名称:吉林省大多天盛金属陶瓷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创新成果2和3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三大创新点:
(1)攻关形成了“微能耗、零排放、无污染”的离心自蔓延陶瓷内衬复合管材绿色制造技术,解决了陶瓷内衬复合管材最长不超过6m的世界级制造装备难题。
(2)针对管材连接密封、内衬界面结合等关键技术要点,提供多批次产品试验数据,协助项目牵头单位构建标准体系及发布陶瓷内衬油管国际标准。
(3)推动陶瓷内衬复合管材的产业化,近3年陶瓷内衬复合管的销售量超过1.5万公里,推动陶瓷内衬复合管材成为高腐蚀环境下的高效防腐解决方案,为行业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项目完成单位,参与创新成果1和3的研究工作,取得两项创新点:
(1)创新采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复合处理技术,构建“玻纤-树脂基体”界面强化层,优化多官能团耐高温环氧树脂的配方设计,解决了传统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力弱、高温下性能衰减快的问题。
(2)针对热塑性塑料耐温等级划分、选材规范等关键内容,提供试验数据支撑,协助项目牵头单位完成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国际标准制定。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