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复杂条件上跨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关键技术 |
| 提名单位: |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 提名等级: | 三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面临“多约束耦合”的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的挑战,传统技术难以适配寒区、有限空间、复杂地基等复合场景,无法协同管控铁路运营安全与建设效率等技术瓶颈,本项目针对复杂条件悬浇转体桥上跨繁忙铁路干线建造关键技术难题,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首创了自控温电伴热带与阻燃聚氨酯结合的悬浇梁自动保温控温体系,保障了寒区悬浇梁混凝土冬期施工质量及邻近既有线运营安全。(2)研发了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可回转止水球铰,提出了一套简捷快速安装方法,提高了有限空间桥梁转体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能。(3)构建了紧邻既有木桩铁路干线深基坑刚性+柔性的双重防护及监测体系,确保了基坑施工安全与运营铁路安全。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中国铁建企业标准1部,获省级工法3项。
项目成功攻克了寒冷地区悬浇梁紧邻既有线施工的技术难题,在上跨木桩基础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技术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对同类工程提供借鉴意义。经专家鉴定,项目创新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悬浇梁自加热外保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审查,该成果申报材料齐全,人员排序无异议,符合申报要求。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段锋
排名:1 行政职务:公司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组长,总体负责课题的立项,重大施工方案决策。对重大技术问题及创新点的把控方向,对关键施工技术提供依据及保障。提出聚氨酯保温喷涂保温思路,为悬浇梁外保温冬期施工技术奠定研究思路,对创新 点1、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必备附件1.1,其他附件2.5、2.6、2.8、2.9、2.10、2.12、2.13、2.14、2.15、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高角度逆冲富水富砂断层带长大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7;
2.2022年“复杂空间曲面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3;
3.2022年“黄土隧道轻型支护体系及建造项目”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8;
4.2024年“复杂环境宽幅转体桥上跨运营铁路快速建造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1。 - 姓名:朱建锋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部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工作,参与方案的制定并落实及推广。重点展开悬浇梁冬施保温体系研究工作,阻燃聚氨酯材料与电伴热带组合保温体的主导者,优化球铰结构形式,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必备附件1.1,其他附件2.4、2.5、2.6、2.8、2.9、2.10、2.12、2.13、2.14、2.15、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复杂环境宽幅转体桥上跨运营铁路快速建造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2;
2.2023年“有限空间超低温宽幅曲线悬浇转体桥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3.2017年“城区富水软土隧道浅埋暗挖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 姓名:曾理飞
排名:3 行政职务:副部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课题研究,重点优化球铰结构形式,分析不平衡转体的受力特性,优化紧邻既有线深基坑支护形式,对该项目创新点2、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将该成果进行推广,持续优化改进。支撑材料见必备附件1.3,其他附件2.2、2.8、2.9、2.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132m钢桁梁横移架设施工技术”获中国铁建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1;
2.2022年“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3.2024年“齿轮齿轨式不平衡转体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 姓名:桂鉴臣
排名:4 行政职务:总工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球铰结构优化,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球铰结构的主要设计者,可回转的桥梁转体装置研发者,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必备附件1.2、其他附件2.1、2.8、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双模多通道测力支座”获中国公路学会交通运输行业材料和设(装)备领域优秀科技成果,排名第1。 - 姓名:邬晓光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球铰结构优化,对新型球铰摩擦力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可回转桥梁转体装置研发参与者,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见其他附件2.3、2.8、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旧桥加固技术设计方法应用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三等奖,第3完成人,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 姓名:孙浩林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课题研究,重点优化球铰结构形式,研究转体施工过程工艺,对该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将该成果进行推广。支撑材料见其他附件2.7、2.8、2.9、2.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6年“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恒压灌注施工技术”获中施协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1;
2.2017年“高速铁路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一体化创新技术与应用”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3.2018年“隧道衬砌缺陷防治成套技术”获中施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4.2020年“城市中心特大型地下交通枢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获湖北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排名第1。 - 姓名:马继春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课题重大方案研究,对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提供指导性意见,提出基于基坑安全理论进行方案优化设计,基坑监测方案深化设计,支撑材料见其他附件2.8、2.9、2.10、2.15、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获中国铁道学会三等奖,排名第6。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组织课题立项审批,签订科技研发合同,下发项目课题研究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成立集团公司项目课题管理小组,研讨课题方案,对重要技术关键点进行把关,从技术、安全、经济、工期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进研发课题实施。特别是针对邻近既有线悬浇梁冬施、新型转体施工装备改进与工艺优化、紧邻既有线深基坑支护等技术难题展开技术研究。委派专家亲临现场技术指导,协助课题组高效解决了复杂条件上跨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技术难题,总结的工艺、技术编制成工法、四新技术清单,在企业、行业中推广应用。
- 单位名称: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主要参与完成单位,根据课题组工作计划,积极推进课题研发,重点分析新型球铰结构受力情况,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制了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可回转止水球铰,对新型球铰的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针对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优化围护结构形式,确保铁路线运营安全。协助课题组解决了复杂条件上跨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技术难题,总结技术成果,并在襄阳市环线提速改造工程跨襄阳北编组站桥梁工程梁等项目进行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了项目关键技术在类似工程的应用。
-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具体实施单位,研发了低温环境下悬浇梁自控温电伴热带与阻燃聚氨酯结合的自加热外保温冬施技术,开发了自动温控技术,提升混凝土冬施质量;优化了桥梁转体球铰结构,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发了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可回转止水球铰,提出了球铰快速精确安装技术;针对邻近既有线木桩基础深基坑,提出了刚性+柔性双重间隔式防护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既有运营铁路木桩墩台变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杂条件上跨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推动了项目关键技术在紧邻既有线转体桥行业中施工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课题的主要研发单位,重点参与新型桥梁转体球铰研发,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球铰结构,与球铰装备单位共同进行试验研究,为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可回转止水球铰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课题组解决了复杂条件上跨铁路干线桥梁转体施工技术难题,推动整体式新型球铰在转体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 单位名称: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课题的重要参与单位,重点完成新型转体球铰的研发,优化球铰结构形式,建立新型球铰结构有限元模型,反复论证,进行厂内试验研究。研制了具有备用平转功能的整体式可回转止水球铰,协助课题实施单位进行现场安装,施工便捷,安全高效。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提升了上跨既有线转体桥施工总体水平。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