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场段组合减振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等级:三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到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均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物业开发模式(TOD)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场段土地综合利用作为筹集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补亏资金的有效路径,成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将交通规划用地打造成为满足人居环境要求的可开发用地,振动及噪声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项目依托西安地铁16号线一期工程、历经5年研究攻关,揭示了场段线小半径曲线低速运营碎石道床条件组成的“多体系、非线性、强耦合”车轨动力传递机制与振噪激励机理,创建了基于弹性元件动静刚度模量的多层结构刚度匹配设计方法,首次提出了场段有砟道岔刚度均匀化设计方法,发明了场段有砟轨道组合减振结构,研发了城轨小号码道岔高等级减振成套产品,建立了轨道减振效果评估方法,形成组合减振轨道成套创新成果,经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项目成果已在西安、广州等城市多条地铁线路中得到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4.4亿元。随着城轨交通新建场段上盖开发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既有场段上盖物业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该成果技术将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开发场段品质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项目材料齐全、规范,经公示无异议。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褚卫松
    排名:1
    行政职务:轨道所所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研究目的、方向、方法、技术路线给予总体把控,主持了对应科研的技术攻关,组织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小半径曲线低速运营条件下碎石道床动力学传递机制及振动噪声的激励机理给出了关键性指导意见,提出了多层结构刚度匹配弹性轨枕和道砟垫的组合减振轨道结构技术方案,牵头组织实施了成果应用项目的现场实测和减振效果验证,对本项目所有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是《一种枕下胶垫与砟下胶垫组合的高等级减振轨道》专利的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客运专线大跨度连续梁梁缝处超限支承间距合理取值及处理措施研究,2012年,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 2.南疆二线铁路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整体轨道关键技术深化研究,2018年,获中国铁建科技三等奖; 3.大跨度连续梁拱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及配套建造技术,2024年,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
  2. 姓名:张厚贵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负责碎石道床动力学传递机制及振动噪声的激励机理研究和轨道减振效果的现场测试对比分析及效果评估,对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三作出主要突出贡献,是主要知识产权序号1和序号4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序号7~序号10论文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复杂运营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钢轨波磨控制的关键技术及应用,2022年,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智能钢轨波磨检测车,2021年,获中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3. 姓名:杨艺帆
    排名:3
    行政职务:董事长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咸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制定成果应用技术路线,参与理论技术路线研究,推动成果应用及轨道减振效果的现场测试,组织协调成果应用项目西安地铁16号线一期工程的验收和减振效果评估。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张明
    排名:4
    行政职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课题技术路线制定,负责组合减振轨道设计参数确定及现场实施方案,参与组合减振轨道多层结构刚度匹配设计计算方法理论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铁路智能选线优化关键技术,2024年,获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二等奖; 2.川藏铁路线路限制坡度研究,2022年,获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二等奖; 3.岩溶特殊地质区综合选线辅助决策技术研究,2017年,获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三等奖。
  5. 姓名:贺天龙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组合减振轨道结构设计和参数确定,负责研发产品的试制、试验及推广,负责测试数据对比分析、报告编制,对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有贡献,是《一种枕下胶垫与砟下胶垫组合的高等级减振轨道》专利的发明人,是《地铁车辆段轨枕垫与道砟垫组合减振效果研究》论文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城轨交通穿越活动断裂带新型轨道结构研究,2019年,获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 2.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场段组合减振关键技术及应用,2024年,获中铁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西安市地铁 16 号线一期工程(诗经里~秦创原中心)总体设计,2024年,获中铁建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6. 姓名:韦凯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组合减振轨道结构理论研究及设计参数确定,参与组合减振轨道多刚度弹性体系下道岔综合降噪技术研发,对创新点二有贡献,是《轨道扣件系统横向刚度测量装置及轨道扣件系统横向刚度测量方法》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地铁与公共建筑合建振动噪声影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获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2.地铁快线轨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 3.山区高速铁路桥梁高墩结构设计技术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7. 姓名:王阿利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组合减振轨道多刚度弹性体系下道岔综合降噪技术研发,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是《一种卡扣锁紧式减振扣件》专利的发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楔形调整弹片式扣件及扣压方法,2021年,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2.市域铁路无砟道岔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1年,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城轨交通减振道岔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3年,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制定了研究大纲,主持了“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场段轨道组合减振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KY08ZD(CYH)-05)科研立项,提供研究过程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相关研发条件,牵头并推动各参研单位完成了本项目所有研发任务,并取得了所有相关成果,组织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针对城轨交通物业开发场段高等级的减振需求,提出了弹性轨枕与道砟垫的组合减振轨道结构,指导了车-轨耦合动刚度设计理论的建立,开展了轨道结构分区域刚度均匀化设计,确定了合理的组合减振轨道多弹性元件设计参数;主持并参与了组合减振轨道道岔的试制和试铺、减振效果的现场测试及数据分析,验证了组合减振理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形成了成果技术成果。对本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2. 单位名称:西咸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西咸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研究过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协调组织了本项目现场振动效果测试,积极推动课题研究成果在工程项目的应用,参与了报告编制,对本项目创新点三作出重大贡献。

  3. 单位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单位贡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配合完成了本项目所有研发任务,开展了碎石道床动力学传递机制及振动噪声的激励机理及减振效果测试方案编写、现场测试、评估,参与成果报告编写,对本项目创新点一和三有重大贡献。

  4. 单位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南交通大学配合完成了本项目所有研发任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道岔区均匀化开展了理论及室内试验研究,参与成果报告编写,对本项目创新点二有重大贡献。

  5. 单位名称: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配合完成了本项目所有研发任务,开展了组合减振体系减振道岔的研发、厂内试制及试铺,积极配合推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参与成果报告编写,对本项目创新点三有重大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