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
提名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隧道工程建设面临的地基湿陷性土层厚度大、湿陷等级高、潜在危害强,缺少合理的地基湿陷变形评价方法及安全高效处理技术等问题,课题组依托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课题支持,经历近十余载的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揭示了厚层黄土隧道湿陷变形机理及结构力学特性,创立了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体系,研发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无振动挤密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应用于宝兰、银西、中兰、兰张三四线、延榆、平庆等黄土地区十余条干线铁路,填补了行业空白,为确定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黄土隧道处理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确保了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优质建成和运营安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表论文23篇,编制技术规范1部,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好设计提名奖1项及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该项目践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了一支黄土隧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队伍,为技术持续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材料齐全规范,经公示无异议。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李国良
    排名:1
    行政职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科研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宝兰客专湿陷性黄土隧道系列科研课题,首创了既有隧道黄土场地大型试坑浸水试验,揭示了隧道长期浸水条件下地层水分入渗和湿陷变形规律以及衬砌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提出黄土隧道的湿陷性环境等级及地基湿陷性等级评价划分标准。对创新点一、二、三均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1-1;FB-5-1;FQ-1-14;FQ-1-15;FQ-1-16;FQ-2-1;FQ-2-2;FQ-2-5;FQ-2-6;FQ-2-7;FQ-2-8;FQ-2-9;FQ-2-10;FQ-2-11;FQ-2-12;FQ-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长大深埋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2,证书编号:2019-]-22102-2-01-R0; 2、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5-]-223-2-01-R03; 3、2020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犬,证书编号:2020040391-K1-035-R01。
  2. 姓名:邵帅
    排名:2
    行政职务:教师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修正传统黄土场地湿陷变形评价方法提出;开展厚层黄土隧道湿陷变形的新型原位测试试验;首次开展了既有隧道黄土场地大型试坑浸水试验,揭示了隧道长期浸水过程中地层水分入渗和湿陷变形规律以及衬砌结构的力学响应及破坏特征。对创新点一、二做出了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2;FQ-1-13;FQ-1-14;FQ-1-15;FQ-2-1;FQ-2-9;FQ-2-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土地区地铁工程的静动力学性状及其工程措施 的研究与应用”,排名第五,证书编号2017-2-064-R5;
  3. 姓名:王新东
    排名:3
    行政职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助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担任宝兰客专隧道专业负责人,黄土隧道地基湿陷特性试验研究和黄土隧道湿陷变形机理及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两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完成子课题的组织协调、研究实施和成果报告的编写工作。对黄土隧道地基湿陷性评价方法、既有隧道黄土场地大型试坑浸水试验和新型原位测试方法-砂井浸水试验、隧道地基分级处理标准和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负责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一、二、三均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1-1;FB-5-1;FQ-1-14;FQ-1-15;FQ-1-16;FQ-2-1;FQ-2-2;FQ-2-7;FQ-2-8;FQ-2-9;FQ-2-10;FQ-2-11;FQ-2-12;FQ-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韧性结构体系及运营保通关键技术”,排名第5,证书编号:2023-KJJB-1-03-R05; 2、2020年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4,证书编号:2020040391-K1-035-R04; 3、2012年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成套建设技术”,排名第17,证书编号:20124307-K1-027-R17。
  4. 姓名:冯威
    排名:4
    行政职务:副院长、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指导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地基处理技术课题的研究工作,审查项目试验研究方案,组织协调项目研究工作整体有序推进,指导并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1-16;FQ-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天空地综合勘察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7,证书编号:2020-JG-1-04-07。 2.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识别技术与防控对策”,排名第6,证书编号:2022-JG-1-05-06。 3.202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修建关键技术”,排名第4,证书编号:2022-J-224647-2-R04。
  5. 姓名:谢江胜
    排名:5
    行政职务:部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推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厚层黄土隧道湿陷性评价体系、地基处理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二、三作出主要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2-1;FQ-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李骏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现场试验负责人,设计砂井浸水试验及黄土隧道试坑浸水试验方案,并在现场负责实施,通过试验数据资料分析,论证了砂井浸水试验用于测试黄土隧道基底深埋黄土地层湿陷变形的合理性及优势,揭示了既有黄土隧道场地地表水分入渗规律及围岩浸水湿陷隧道结构力学响应特征。对创新点一、二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1-15;FQ-2-1;FQ-2-2;FQ-2-9;FQ-2-10;FQ-2-11;FQ-2-12;FQ-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韧性结构体系及运营保通关键技术”,排名第13,证书编号:2023-KJJB-1-03-R13; 2、2023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技术发明二等奖“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无振动挤密处理技术”,排名第5,证书编号:2023-F-2-3-R05; 3、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6,证书编号:CE-A-2021048。
  7. 姓名:米维军
    排名:7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隧道基底湿陷变形处理技术研究负责人,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适用于小空间、无振动条件的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的挤密处理技术;成功研制了自进式无排土无振动挤密成套设备,设备包括首次研发得到的无振动挤密器、组合式无振动挤密机、分离式无振动挤密机等,并通过实体工程的应用,验证了无振动挤密成孔方法与专用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对创新点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1-2;FB-1-3;FB-5-1;FQ-2-1;FQ-2-2;FQ-2-3;FQ-2-10;FQ-2-11;FQ-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无振动挤密处理技术”,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6040208-K2-073-R01; 2、2019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维护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的太阳能制冷新技术研究”,排名第1,证书编号:2019-1-16-R01; 3、2020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维护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的太阳能制冷新技术”,排名第1,证书编号:2020-J-1-50-R01; 4、2024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证书编号:2024YK(F)-2-02-R01。
  8. 姓名:朵生君
    排名:8
    行政职务:副指挥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审核浸水试坑试验方案和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试验实施方案,负责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加固效果等数值分析研究工作,对厚层黄土隧道湿陷性评价体系、地基处理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二、三有主要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1-15;FQ-2-1;FQ-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度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天山特长隧道修建技术”,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54750-K2-R03; 2、2015年度中国铁建科技一等奖,“中天山特长隧道修建技术”,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5-021-R03; 3、2015年度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天山特长隧道TBM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7,证书编号:20144194-071-R07。
  9. 姓名:孙长江
    排名:9
    行政职务:常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指导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地基处理技术课题的研究工作,审查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方案,并协调推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对创新点三做出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刘建红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宝兰客专隧道专业工点设计负责人及科研骨干,编制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试验实施方案,负责隧道地基压缩应力、湿陷变形对结构的危害等数值分析研究工作,同时负责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工点设计工作。对创新点二、三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1-15;FQ-1-16;FQ-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度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一等奖“兰渝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修建技术及应用”排名第5,证书编号:2021-KJ-23-R05; 2、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西秦岭特长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排名第5,证书编号:CE-A-2020010-R05; 3、2023年度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一等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排名19,证书编号:2023-KJ-02-R19。
  11. 姓名:陈敬军
    排名:11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参与宝兰客专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修建技术及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项目科研整体推进和有序进行,研究、审查技术方案,督导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并转化为现场工程实体,为构建厚层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关键技术、地基处理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对创新点二、三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FQ-1-14;FQ-1-15;FQ-1-16;FQ-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1年度中国铁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富水复杂地层城际铁路隧道近接、下穿敏感建筑物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2021-KJ-75-R03
  12. 姓名:李超
    排名:12
    行政职务: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担任现场施工准备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试验前期准备现场施工的技术工作,严格按照试验方案现场组织和指导开展试验准备工作,试验过程中参与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保证了各项施工质量均满足试验要求,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对创新点三做出来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柔性高墩钢桁-混凝土组合梁关键施工技术” 排名第9,证书编号:2021-KJ-41-R09; 2、2023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分岔变断面特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 排名第5,证书编号:PRO-CE-B-2023034-R05。
  13. 姓名:陈花顺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担任宝兰客专隧道专业负责人及科研骨干,负责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试验研究工作,制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负责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工点设计审核工作。对创新点二、三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1-1;FB-5-1;FQ-1-14;FQ-1-16;FQ-2-1;FQ-2-2;FQ-2-10;FQ-2-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24,证书编号:2020040391-K1-035-R24; 2、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15,证书编号:CE-A-2021048-15。
  14. 姓名:郑志杰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科研骨干,参与项目研究成果报告编写、成果评价等工作,参与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的技术设计工作。对创新点二、三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FB-5-1;FQ-1-14;FQ-1-15;FQ-2-1;FQ-2-2;FQ-2-10;FQ-2-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23,证书编号:2020040391-K1-035-R23; 2、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排名第14,证书编号:CE-A-2021048-14。
  15. 姓名:郭利民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成员,编制浸水试坑试验方案和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试验实施方案,负责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加固效果等数值分析研究工作,对厚层黄土隧道湿陷性评价体系、地基处理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二、三有主要贡献。【旁证材料:FQ-1-14;FQ-2-1;FQ-2-5;FQ-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9年度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宝兰客专高含水率黄土大断面隧道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13,证书编号:2019-KJ-26-R13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本项目主持单位,全面负责整个项目的研究、组织协调、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1)首创了隧道工程厚层湿陷性黄土场地大型试坑浸水试验,探明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表长期浸水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和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 (2)提出了黄土隧道地基竖向压缩应力计算方法及湿陷量计算方法,提出了黄土隧道地基湿陷变形分级标准及地基处理原则。 (3)参与研发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无振动挤密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 同时,将本项目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后续勘察设计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工程,确保了宝兰客专、银西高铁等湿陷性黄土隧道工程安全建成及正常运营,并在兰张三四线、兰合铁路等西部地区多条在建铁路干线中成功应用,在确保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基础湿陷变形处理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控制了施工风险和投资。

  2.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通过对厚层湿陷性黄土隧道岩土环境及水环境调研分析,提出了黄土隧道湿陷性环境分级标准;收集整理国内多个试坑浸水试验资料,并结合大量湿陷性黄土试样室内试验结果,对传统黄土场地湿陷变形评价方法提出修正;通过数值仿真及现场试验,揭示了降雨、灌溉及地表长期浸水条件下黄土隧道围岩湿陷变形规律及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黄土隧道基底卸荷条件下的压缩应力计算方法;研发了针对厚层黄土隧道基底深埋黄土地层湿陷变形的新型原位测试方法-砂井浸水试验。对本项目创新点一、二有创造性贡献。

  3.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承建的宝兰客专为该项目的主要现场试验点。主要负责现场试验准备工作、提供试验用水、所需机械及劳务等,配合试验人员开展现场试验,场地征地、清除场地内障碍、大范围填方、平整场地、试坑开挖、探井钻设、试验元器件的埋设、试验供水和提供所需机械、劳务等工作,为本试验的顺利进行和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将本项目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后续施工的陇障高速公路、S10卓合高速、西延铁路、西十铁路及东庄水利等项目中,在确保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基础湿陷变形处理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控制了施工风险和投资。对创新点三做出了突出贡献。

  4. 单位名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从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稳定性要求出发,确立了基底无振动挤密处理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首次提出了适用于小空间、无振动条件的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的挤密处理技术;成功研制了自进式无排土无振动挤密成套设备,设备包括首次研发得到的无振动挤密器、组合式无振动挤密机、分离式无振动挤密机等,并通过实体工程的应用,验证了无振动挤密成孔方法与专用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无振动 挤密处理中桩孔间距的合理布置形式,确定了挤密孔中成桩方法,形成了挤密处理工艺。对本项目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

  5. 单位名称: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本项目的现场试验地点位于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承建宝兰线的榆中县范家窝隧道。主要负责试验场地征地、清除场地内障碍、大范围填方、平整场地、试坑开挖、探井钻设、试验元器件的埋设、试验供水和提供所需机械、劳务等工作。为本试验的顺利进行和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创新点三做出了突出贡献。

  6. 单位名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协助开展了黄土隧道场地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及测试结果分析,揭示既有黄土隧道在地表大面积长期浸水条件下湿陷机制及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并参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及其在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一、二中黄土隧道湿陷评价方法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贡献。

  7.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宝兰客专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单位,负责现场施工和试验过程中组织协调工作,参与并配合完成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对创新点二、三中隧道地基深埋黄土地层湿陷变形、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单位名称: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参与并配合完成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将项目成果推广至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对黄土隧道工程地基湿陷变形评价体系、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单位名称: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课题主要研究单位,负责将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至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对黄土隧道工程地基湿陷变形评价方法、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无振动挤密处理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确保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施工安全稳定,有效降低施工难度、控制了施工风险和投资。对创新点二、三有突出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