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中国北方浅埋煤层火区“空天地深”一体化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煤炭学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本项目以陕西、内蒙、宁夏、新疆等中国北方主要煤炭产地为研究区,以埋藏深度在150m以前的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煤田火区识别定位方面、风险等级评级方面和灭火工程智能监管等三方面存在的技术局限性,围绕“识别-评价-治理”三大核心环节开展研究,解决灭火识别、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和灭火工程智能监管等技术瓶颈。
项目成果丰硕,发表论文59篇(SCI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软著3项,出版专著2部。在陕西、宁夏、内蒙、新疆等省区11个单位实现规模化应用,2022-2025年直接经济效益超40亿元。
2025年经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组织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鉴定为: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浅埋煤层火区灭火工程智能监管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特提名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张富荣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思路设计,研究区选取,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编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负责相关技术方案研究制定,并牵头组织实施,取得了成果成效和技术创新,并将研究成果在陕西、宁夏、新疆等地进行了推广。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金奖、银奖;中国遥感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16年地质找矿十大成果奖。 - 姓名:赵峰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技术负责,全流程质量技术把关及协调,负责火源动态修正模型研究、多源卫星遥感地下燃空区位置反演等关键技术难点攻关及技术报告核心内容的撰写,确保专业性和准确性。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杜玉娥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组主要人员,投入本项目时间占个工作时间的65%,负责多源遥感信息提取及科研项目成果梳理、研究、集成,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银奖;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协会优秀成果奖。 - 姓名:杨创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总体管理和运营及各类协调工作,学术方向的掌舵人、资源调配的决策者、团队的建造师。提出一体化防治的科学问题,根据阶段性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整合经费、人才及平台各类资源,保障了整个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将项目成果在陕西
、新疆、青海、宁夏等地进行应用推广。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中国煤炭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银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秀地质报告一等奖。 - 姓名:强建华
排名:5 行政职务:董事、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个人工作量40%,负责研究项目技术规范、技术质量把关,同时负责本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姓名:阎渊
排名:6 行政职务:地路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个人工作量40%,参与陕北几个项目煤火识别与调查工作,负责应用示范 ,同时在陕北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9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二等奖 - 姓名:张生军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项目投入工作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50%,主攻煤火治理工程“ 空天地深”一体化智能监管体系研究,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银奖、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协会优秀成果奖。 - 姓名:崔胜
排名:8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组主要人员,投入本项目时间占个工作时间的50%,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策划等。综合应用高精度磁法、钻探与光纤测温技术,开展了多技术协同验证研究,在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郝明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个人工作量的45%,负责技术攻关工作,重点负责地下煤火燃空区三维时空演化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郭亚雷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个人工作量40%,负责灭火施工遥感样本库研究。参与灭火工程进度和工程治理监管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成果牵头单位,主导完成本科研工作,并负责推广应用。提出了煤田火区识别与定位、煤田火区风险等级评价和煤田火区工程智能监管等三方面存在的技术局限,并针对性的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构建了应力场-磁场-热场动态反演模型,结合地质统计学动态修正火源深度与范围,解决浅埋煤层火区漏风通道复杂导致的定位偏差问题;研发了煤火多维度动态风险评价模型,实现火区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包括煤火风险指数矩阵构建、煤火风险评价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及煤火风险动态评价;构建了煤火“空天地深”一体化智能监管体系,实现煤火治理工程高效监管,包括灭火工程全周期遥感样本及监测模型构建与训练,通过智能识别灭火工程现场火区烟雾、扬尘、开挖工作面、回填工作面等特征,智能监管施工进度及治理效果,建立了地下燃空区三维温度场及其形态时空演化模型,灭火工全周期程智
能监管平台研发。
推广应用方面,我单位牵头将本项目研究成果在陕西、内蒙、宁夏、新疆等地的采煤沉陷区及煤田火区探测和治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其中在陕西榆林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及火烧区治理项目中分别从煤火探测与识别、煤火风险等级评价和灭火工程智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彻底解决了该区的火烧区治理难题,在2022-2025年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共计超过40亿元。
- 单位名称:中国矿业大学
单位贡献:中国矿业大学为中煤航测遥感集团在本项目有关多源卫星遥感煤火协同智能识别与监测、无人机热红外遥感煤火地表温度场高精度建模与异常提取、协同深部探测数据的火源位置精准定位反演与温度场构建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单位。在项目多源卫星遥感煤火协同智能识别与监测方面,共同提出了提出“象像映射-源象传递-多像识源”煤火识别与防治的研究范式,研发多种协同热红外、雷达、光学等多源卫星遥感观测及人工智能模型的广域煤火智能探测与监测技术。在无人机热红外遥感煤火地表温度场高精度建模与异常提取方面,共同提出了一种无人机热红外遥感煤火区地表温度观测精度系统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热红外无人机地表温度日变换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地表温度反演误差<1.5℃;基于局部方差及香农熵等指标对无人机煤火区热异常最优观测尺度进行了研究,找到了“煤火区热异常最优观测尺度”。在协同深部探测数据的火源位置精准定位反演方面,顾及不同钻孔测温数据的分布特点,共同提出一种基于3D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插值的钻孔测温数据重建地下火源方法,解决了难以对地下煤火在三维空间演化状态及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
- 单位名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为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在本项目有关煤火防治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及推广应用单位。本项目中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榆林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采煤沉陷区煤火探测周期长、治理效果差、火区易复燃等技术难题,提出了适应于该区煤火的基于多源遥感、无人机热红外、钻孔测温测气、地表形变等多源数据耦合模型,实现各技术手段相互验证,提供煤火探测效率。
在技术推广应用期,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陕北“明盘”整治项目中开展“天-空-地-深”一体化防治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并收集本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各项目的推广应用的原始资料,对各项关键技术应用效果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我公司在今后将配合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在榆林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采煤沉陷区治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煤火识别、风险评价、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