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分析理论与抗震关键技术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本项目聚焦我国隧道工程地震灾害防御重大需求,针对浅埋隧道节点抗震薄弱环节,系统攻克了土-结构动力相似性匹配、差动响应解析建模及灾变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成功应用于西安地铁8号线、西安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深中通道、苏通GIL综合管廊等隧道工程,支持菲律宾马卡蒂地铁等“一带一路”工程建设。经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与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鉴定,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兼具理论突破、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社会经济效益突出,对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抗震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张敬华
排名:1 行政职务:副系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波作用下隧道与竖井节点地震响应机制”负责人。负责本项目总体组织与实施,对创新成果一、二、三均有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2、3、4、5、7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青年科技奖。 - 姓名:徐岩军
排名: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三“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致灾机理与抗震关键技术”主要完成人。负责本项目研究成果在西安地铁2号线、6号线等项目中的实施应用(应用满二年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9、10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2023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姓名:禹海涛
排名:3 行政职务:ILEE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盾构隧道强震灾变的宏-细观并发多尺度方法”负责人。科技创新一中“节点-场地动力相似模型体系制备方法”、科技创新二中“浅埋隧道跨地层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主要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2、4、5、6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2024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 姓名:孙清
排名:4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一中“浅埋隧道节点动力相似性表征准则”、科技创新二中“浅埋隧道竖井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和“行波作用下浅埋隧道节点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主要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7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202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7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7年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 - 姓名:刘力平
排名:5 行政职务:总经理助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部建筑抗震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科技创新三“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致灾机理与抗震关键技术”有贡献,主要负责对Laponite纳米黏土悬浊液场地注浆效果进行实验室与现场测试。推动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西安市三兆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用情况佐证材料2)。促进相关成果纳入西安市地方标准《城市既有建筑抗震隐患排查技术规程 DB 6101/T 3154-20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8。 - 姓名:袁勇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铁运营突发性灾害(火灾、爆炸和地震)防范处置技术与装置研发”负责人。科技创新一中“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动力试验平台”、科技创新二中“行波作用下浅埋隧道节点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科技创新三中“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影响系数”共同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1、2、3、4、5、6、7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 - 姓名:杨喻声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二中“浅埋隧道跨地层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主要完成人,对科技创新一中“节点-场地动力相似模型体系制备方法”有贡献。推动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等项目中的实施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6)。“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中第6项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才继超
排名:8 行政职务:助理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科技创新二“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有贡献,推动相关成果在西安地铁8号(环)线、西安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I标段中的实施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1),有效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9。 - 姓名:刘烨
排名:9 行政职务:业务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加西安高新区科技八路快速通道与创业新大陆地下隧道及综合体项目抗震评价,推动科技创新二“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在该项目中的实施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1),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0。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全面负责项目总体组织、协调和实施,确定项目研究需求和总体技术路线,分解项目各专项技术研发与实证应用。其中,科技创新三“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致灾机理与抗震关键技术”已应用于本单位承建的西安地铁2号线、西安地铁6号线等项目中(应用满二年佐证材料)。推动研究成果纳入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黄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规程 DB 61/T 5117-2025》和《城市轨道交通暗挖车站施工技术规程 DB 61/T 5055-2023》。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波作用下隧道与竖井节点地震响应机制”依托单位。在科技创新一“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动力试验方法与平台”、科技创新二“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科技创新三“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致灾机理与抗震关键技术”的基本理论、试验验证等方面起到引导作用。
- 单位名称:陕西建工铁建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科技创新三中“Laponite纳米黏土悬浊液场地注浆加固技术”有贡献。贵阳市观山湖区城市内涝治理项目施工二标总承包,负责推动本项目研究成果在该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应用满二年佐证材料)。
- 单位名称:西部建筑抗震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整合资源,组建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推进科技创新二“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在西安市三兆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落地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2),促进相关成果纳入西安市地方标准《城市既有建筑抗震隐患排查技术规程 DB 6101/T 3154-2023》。
-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
单位贡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铁运营突发性灾害(火灾、爆炸和地震)防范处置技术与装置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盾构隧道强震灾变的宏-细观并发多尺度方法”依托单位。本单位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多点振动台试验系统为科技创新一中“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动力试验平台”提供关键核心设备与平台,对科技创新二、三均有贡献。
- 单位名称: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对科技创新二中“浅埋隧道跨地层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有贡献。推动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中的实施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6)。
- 单位名称: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负责落实本项目研究成果在西安地铁8号(环)线、西安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I标段、西安高新区科技八路快速通道与创业新大陆地下隧道及综合体等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应用情况佐证材料1)。对科技创新二“浅埋隧道节点地震差动响应解析分析模型”的应用实施有突出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