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其长期服役过程中遭受环境与地震作用双重威胁,只有考虑耐久性损伤进行既有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估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目的。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国家级项目和5项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历经20余年,以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退化-评估-提升”为主线,围绕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识别与材料动力行为、损伤构件-结构抗震性能退化模型与评估方法、抗震性能提升技术与设计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与提升技术体系。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论文189篇,其中SCI检索43篇,EI检索97篇,被国内外文献引用4584次,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地方标准3部,参编国家标准3部、协会标准1部。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构)筑物、桥梁工程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推动了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考虑耐久性影响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项目创新性强,成果系统,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牛荻涛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全面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1-3、2-8、2-15、2-20、2-26、2-27、2-28、2-30、2-32、2-35]。具体贡献如下:(1)提出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的总体研究思路;(2)提出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检测方法;(3)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4)建立了既有结构评估用随机地震动模型;(5)提出了基于能力谱法的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6)提出了PVC-FRP管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新技术。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础理论及应用,1/11,2020-J-204030-1-R01
2.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诊治关键技术与应用,3/15,2012-J-221-2-09-R03 - 姓名:于峰
排名:2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1-4、2-17、2-22、2-25、2-32、2-35]。具体贡献如下:(1)发明了PVC-FRP管加固混凝土构件新技术,建立了加固损伤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2)提出了PVC-FRP管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3)量化了PVC-FRP管加固后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提升效果;(4)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安庆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等项目中的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评估方法与维修加固关键技术,1/8,2017-2-R1
2. 2023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钢管钢渣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1/15,2023-KJ-1-19-R1
- 姓名:王友德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8、2-24、2-35]。具体贡献如下:(1)提出了钢筋锈蚀特征多维表征参数体系;(2)建立了冻融损伤混凝土重复受压动力本构模型;(3)提出了耐久性损伤混凝土抗震性能高效分析模型,揭示了损伤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退化规律;(4)提出了既有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加固防护一体化性能提升技术。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础理论及应用,7/11,2020-J-204030-1-R07
2. 202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腐蚀环境既有钢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1/15,2024-KJ-1-20-R01
- 姓名:邢国华
排名:4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2-23、2-31、2-35]。具体贡献如下:(1)发明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提升新技术;(2)建立了考虑加固参数的损伤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3)创新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2/11,24-T-2
2. 2018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严寒地区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理与性能改善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2/9,G20180262 - 姓名:魏超琪
排名:5 行政职务:总经理助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2、1-4、2-8]。具体贡献如下:(1)研发了高性能灌浆料-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损伤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建立了加固损伤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成套施工技术;(2)主编了陕西省地方标准《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技术规程》(DB 61/T 5014-2021);(3)作为合作单位技术负责人,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抗震性能提升技术进行修正与完善。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5/11,24-T-2
2. 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关键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10/10,2023-J-234732-2-R10 - 姓名:李安邦
排名:6 行政职务:院长助理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2-24、2-29]。具体贡献如下:(1)提出了碳化混凝土重复受压动力本构模型;(2)提出了冻融损伤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滑移动力本构模型;(3)提出了碳化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滑移动力本构模型。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3/11,24-T-2
2. 202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冶金工业建筑锈损钢结构诊治关键技术,2/10,2021-124-2-2 - 姓名:徐善华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2-16、2-24、2-29、2-35]。具体贡献如下:(1)制定了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材料、构件动力行为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提出了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随机模型与动力本构模型;(3)提出了损伤混凝土与锈蚀钢筋极限黏结强度计算模型;(4)提出了冻融损伤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础理论及应用,3/11,2020-J-204030-1-R03
2.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诊治关键技术与应用,7/15,2012-J-221-2-09-R07 - 姓名:胡晓鹏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3、2-18、2-35]。具体贡献如下:(1)发明了钢筋混凝土柱冻融试验装置及方法;(2)研发了高性能灌浆料围套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实用技术,提出了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3)量化了高性能灌浆料围套加固凝土构件的耐久性提升效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础理论及应用,5/11,2020-J-204030-1-R05
- 姓名:赵珺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2-26、2-35]。具体贡献如下:(1)建立了评估用平稳与非平稳随机地震动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函数,提出了基于随机化反应谱模拟的评估用随机地震动模型;(2)建立了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的随机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地震易损性的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6/11,24-T-2 - 姓名:连晖
排名:10 行政职务:部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厦门宏业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4、2-8、2-27]。具体贡献如下:(1)作为合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合作研发了冻融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2)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实验办公楼等工程中的应用;(3)负责项目成果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8/11,24-T-2 - 姓名:孙彬
排名:11 行政职务:检测三院院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5、2-8、2-20、2-35]。具体贡献如下:(1)提出了确定在役结构抗震评估用地震烈度的取值标准和方法;(2)提出了基于区间分析法的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3)作为合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天津液化天然气项目三期工程改造中的应用,并负责项目成果在同类项目中的推广;(4)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与完善。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7/11,24-T-2
- 姓名:加武荣
排名:12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4、2-28]。具体贡献如下:(1)作为合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合作研发了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与加固技术;(2)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哈齐高速铁路肇东特大桥等工程中的应用,并负责项目成果在桥梁工程中推广;(3)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评估模型与加固技术进行了修正与完善。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成果奖,一等奖,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12,2024-CXGL-1-02
2. 2022年,中铁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强岩溶区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安全建造关键技术,4/15,2023-KJ-12-R04 - 姓名:董振平
排名:13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2、1-3、1-4、2-8、2-16]。具体贡献如下:(1)主编了西安市地方标准《房屋安全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DB 6101/3058-2019);(2)作为合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攀钢、三钢、陕钢等大型冶金企业厂房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中的应用,同时负责项目成果在工业建构筑物中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10/11,24-T-2 - 姓名:曾珂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2-21]。具体贡献如下:(1)发明了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实验装置;(2)提出了基于改进ARMA模型的评估用随机地震动模型,并编制了模拟地震波程序。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11/11,24-T-2 - 姓名:常召群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9、2-23、2-31]。具体贡献如下:(1)参与研发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混凝土结构新技术;(2)开展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柱偏心受压试验,验证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技术的加固效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震高烈度区混凝土结构灾变机理、性能改善和增韧补强方法研究,10/10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牵头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项目支持下,围绕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负责制定项目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目标,负责为项目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设备、试验条件、保证科研资金投入等,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组织项目总体实施;
2、构建了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检测成套技术,建立了损伤混凝土与锈蚀钢筋动力本构模型和黏结-滑移动力本构模型;
3、提出了损伤构件时变恢复力模型与损伤结构抗震性能高效分析模型;
4、建立了基于改进时变ARMA模型的评估用随机地震动模型,提出了基于能力谱法、地震易损性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5、研发了高性能灌浆料围套加固混凝土构件实用技术,提出了高性能灌浆料围套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
6、参编国家标准3部、协会标准1部;
7、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
8、组织领域内技术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多次组织全国学术交流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科研与技术人才;
9、组织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完成工程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 单位名称: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的完善与修正、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研发了高性能灌浆料-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损伤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建立了加固损伤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成套施工技术;
2、主编陕西省地方标准《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技术规程》(DB 61/T 5014-2021);
3、联系实际工程项目,推广科研成果;
4、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抗震性能提升技术进行修正与完善。
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 单位名称:安徽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安徽工业大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重点围绕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积极推动工程应用,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负责制定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体系总体研究方案、研发目标、总体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2、发明了PVC-FRP管加固混凝土构件新技术,建立了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
3、提出了PVC-FRP管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量化了PVC-FRP管加固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提升效果;
4、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
5、培养大批高层次科研与技术人才,完成相关成果在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
对创新点3有贡献。
-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围绕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积极推动工程应用,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发明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新技术,建立了考虑加固参数的损伤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
2、创新了高强铝合金嵌入式加固损伤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方法,开发了铝合金嵌入式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程序;
3、发表SCI/EI检索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4、培养大批高层次科研与技术人才,组织实施科研成果的实际工程应用。
对创新点3有贡献。
-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预测模型的完善与修正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青荣城际铁路北珠岩跨绕城高速特大桥、哈齐高速铁路肇东特大桥中的实际应用;
2、合作完成了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与加固技术研发;
3、合作完成了滨海与冻融环境下桥梁工程耐久性损伤检测、抗震性能评估与抗震加固工作,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评估模型与加固技术进行了修正与完善;
4、组织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全国桥梁施工企业的学术交流会。
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耐久性损伤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提出了在役结构抗震评估用地震烈度的取值标准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区间分析法的耐久性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2、发表SCI/EI检索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3、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天津液化天然气项目三期工程改造中的应用,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与完善;
4、负责项目成果推广。
对创新点2有贡献。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与提升技术的应用推广,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主编了西安市地方标准《房屋安全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DB 6101/3058-2019);
2、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攀钢、三钢、陕钢等大型冶金企业厂房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中的应用;
3、组织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工业建筑加固改造领域的学术交流会。
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 单位名称: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厦门宏业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厦门宏业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科研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工作,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与完善,对项目的创新和应用做出了如下贡献:
1、合作完成了冻融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2、协调完成了项目成果在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实验办公楼等工程中的应用;
3、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与完善;
4、负责项目成果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
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