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中欧班列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商务厅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为目标,自主研发了中欧班列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多次实地调研并作出要“用好建好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重要指示,普京总统和托卡耶夫总统共同见证中欧班列与哈铁公司签约,充分彰显该项目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平台突破了跨境异构数据智能建模、跨语种单证语义解析、跨系统互联互通与区块链结算等关键技术,打造了单证与报关一体化、运输调度与协同服务两大系统,形成“场景驱动、系统闭环、算法融合”的智能物流新架构。成果已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全面应用,支撑常态化开行18条国际干线,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处理超40万标箱,服务境内外企业9.2万余家,通关时效缩短至小时级,物流环节压缩16%、成本降低15%,核心运行指标连续全国领先。 项目成果先后入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创新引领案例”和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典型案例”,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报道,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该项目在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和战略引领方面均取得系统性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陕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向西开放大局的担当作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奖条件,特此提名。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袁小军
    排名:1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系统统筹“中欧班列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全面主导跨境物流业务流程的重构与数字化落地,推动多环节、多系统协同能力持续提升。项目推动跨境单证与报关一体化平台的全面应用,率先实现境内外铁路、海关、代理等系统的对接与资源整合,构建“单证自动化、物流可视化、跨境协同化”的一体化产业化解决方案。系统在跨境物流“一单制”工程实现、跨国系统接口标准化建设、多方协同机制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数字化路径。上述成果有效提升了平台跨境协同效率与运行韧性。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二、三项内容。支撑材料:软著-1、软著-2、软著-3、软著-4、软著-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2. 姓名:崔华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车辆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综合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数据与运单信息,实现对列车、集装箱等多类运输节点的高精度识别与连续跟踪,有效提升复杂跨境物流环境下的节点识别鲁棒性与轨迹还原能力。引入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提出非重叠采样与峰值特征增强策略,显著提升资源要素的空间分辨率与语义表达准确度,增强了模型在多场景、多尺度资源表达中的泛化能力。两者结合,构建了面向跨境场景的全链条状态感知能力体系,为平台调度优化、路径规划与资源配置提供了高精度、可落地的数据基础,增强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行效率。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三项内容。支撑材料:专利-1、论文-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4.08, 路面施工动态过程智能监控系统研究和开发,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排名第五
  3. 姓名:郭玮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设计跨境多式联运货单,融合运单、报关单、铁路货票等多类单证数据,构建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语义规范,实现核心业务单证的一体化建模与标准化生成,显著提升跨境物流单证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该货单设计不仅满足境内外多系统对接要求,也为“一单制”业务流程落地提供了数据基础。基于统一货单体系,推动运输、报关、仓储、拖车等多个环节的资源数字化建模与统一调度,建立跨系统、跨企业的资源协同机制,打通多方系统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多源资源的整体联动与调度优化,有效提升跨境物流链的运行效率和协同水平。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三项。支撑材料:软著-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杨钊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构建了自适应运力分配与路径优化模型,融合联邦学习与图结构搜索方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多节点、多区域运输资源的动态协同与最优调度。该模型可基于实时运力变化、边境口岸通行状况、列车运行状态等信息,快速生成最优路径方案,并具备持续学习与自我优化能力。通过对运输路径图的结构化建模与增量更新,有效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响应速度与决策准确性。特别是在应对口岸拥堵、线路中断、节点延迟等突发不确定性场景中,能够实现运力快速重构与路径智能重算,显著增强中欧班列运输体系的稳定性、韧性与调度灵活性。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一项。支撑材料:论文-1、论文-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阮少楠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围绕跨境通关场景开展业务流程重构与系统协同优化,主导实现跨境报关与“海关单一窗口”之间的标准化接口对接,推动通关业务从人工驱动向系统驱动的全流程自动化与可视化转型。通过构建统一的 API 接口规范与跨机构业务协同机制,实现运单、报关单、随附单证等关键数据的标准化交换,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消除信息孤岛,显著缩短跨境清关时间、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系统成果已在中欧班列“长安号”日常运营中全面部署应用,显著提升整体通关效率与稳定性,企业使用满意度高,具备良好的推广价值和行业示范效应,为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跨境监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三项。支撑材料:软著-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杨波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跨境物流“一单制”推进过程中,针对多语种、多源格式单证语义割裂和标准分歧等关键难题,项目系统提出了统一语义建模理论体系,构建跨语种、跨单证的一体化语义表示模型。通过引入文档本体结构、语义角色抽象与跨语言对齐机制,构建了基于概念映射的单证语义融合路径,实现报关单、运单、铁路货票、装箱清单等核心单证的统一抽象与语义贯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单多态、语义复用”的建模策略,实现了语义级的信息聚合与复用,为不同系统间的单证信息共享提供了统一底座。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二项。支撑材料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宋翔宇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将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引入跨境运输资源图谱的状态建模工作中,针对铁路口岸、堆场、集装箱站等关键节点构建高精度图像识别机制。通过对节点图像进行像素级语义分割与多维特征采集,系统能够精准识别集装箱堆放密度、设备作业状态、通道占用情况等关键资源信息。该能力为运输调度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结构化的输入数据,支撑了运力调度、路径规划、节点监控等核心模块的智能化运行,有效增强了平台在多节点、多变场景下的调度响应能力与资源协同水平,为跨境物流系统的全链条感知与智能调度奠定了技术基础。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一、三项。支撑材料:论文-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王伟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导运输调度系统的实现,聚焦解决中欧班列集装箱“最后一公里”短驳运输中存在的派车效率低、车辆状态不可视、站场衔接不畅等问题。系统集成了一种基于轮廓约束的车辆空间形态识别方法,利用图像感知与目标提取算法,实时识别集装箱卡车的空间位置、作业状态与装载形态,为调度系统提供精准、动态的运力信息支撑。通过构建可视化派车平台,调度员可直观掌握任务执行进度、车辆分布与站点负载,实现任务指派、资源调配与异常处理的全流程闭环控制。系统支持单车、多点、循环等多种运输模式切换,显著缩短集装箱从装卸到上站的响应时间,提升调度的自动化与协同水平。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一项。支撑材料:专利-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9. 姓名:师艳子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将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引入到跨境物流集装箱堆场的精细分类建模中,显著提升了区域识别精度与状态表达一致性,为全链条资源建模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该方法,系统能够构建具备高空间分辨率和语义表达能力的状态感知图层,提升了平台对集装箱、场站、运载节点的动态感知能力。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三项。支撑材料:论文-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李璐坚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跨语种单证建模模块的系统集成与工程部署,面向多语种、多格式单证处理需求,整合信息抽取技术与深度语义建模方法,构建统一的单证语义解析子系统。通过系统化集成自然语言处理、格式识别与语义抽象能力,解决了长期困扰跨境业务的语义不一致、多标准不统一等核心问题。系统采用“单证一体化语义模型”,实现了多语种单证信息的“一次抽取,多处复用”,显著提升了单证识别效率与处理准确性,在跨系统、跨语种业务协同中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适配能力,全面增强了平台的国际互认能力与智能化水平。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二项。支撑材料:软著-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1. 姓名:董垚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集装箱管理系统的集成,围绕跨境场景下的调度复杂性与多系统协同需求,构建集装箱全流程智能管控能力。通过集成集装箱编号识别、运单跟踪、路径动态规划、节点状态回传、调度优化等多类功能模块,打通从箱源调配、装卸监控、运输调度到异常预警的业务链条,实现对集装箱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可联通铁路、港口、仓储、报关等多部门平台,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与兼容性,显著提升中欧班列运输过程中的运力利用率与作业协同效率,支撑运综系统从信息支撑向智能决策转型。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一、三项。支撑材料:软著-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2. 姓名:薛妍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会计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将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于跨境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集支付执行、智能合约触发、调度联动与单证归集于一体的可信金融基础设施。基于联盟链架构,系统实现交易确认、运单生成、资源调度等流程的自动化联动,并支持融资申请、授信合同、回款验真等关键数据上链存证,保障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高效协同与全流程可溯源。通过智能合约驱动资金拨付与履约监控,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系统已在“长安号”全流程部署使用,具备良好通用性与推广价值。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三项。支撑材料:软著-3、软著-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3. 姓名:刘欢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实现了关务辅助服务系统中的多语言多格式解析引擎,解决跨境单证语种多样、格式复杂的问题。其工作覆盖中文、英文、俄文等多语种文档的字符集统一处理,并实现对扫描件、PDF、表格等格式的自动结构化解析。在模型方面,基于预训练的单证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提单、空运单、商业发票等文档类型的解析体系,实现跨语种迁移与跨格式适配,提升了系统对异构单证的自动识别效率,显著降低人工录入错误率。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二项。支撑材料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4. 姓名:王晶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构建关务辅助服务系统的语义建模与融合机制,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的跨单证深度语义建模方法。在该框架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名称”“税则号”等字段间的语义关系,并建立如发票与运单之间的数据逻辑对齐。同时主导设计了单证一体化语义融合模型,实现多类单证要素的语义抽象与映射,支持“一次抽取、多处复用”,有效提升了跨系统、跨场景下单证信息的一致性与互认水平,为关务合规审核和系统协同提供了语义支撑。对应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二项。支撑材料未列入附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牵头单位,全面承担跨境物流数字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与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各参与方资源,推动平台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落地与深度融合。公司聚焦跨境物流多环节、多系统、多主体协同,围绕“标准统一、流程再造、系统集成、数据贯通”等目标,持续推进关键节点的工程化与平台化建设,助力跨境物流全链条效率提升。 公司整合铁路、港口、综合保税区、货代企业、境外代理等多方资源,构建涵盖跨境单证、通关报检、运输调度、运踪监控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打通系统间信息壁垒,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在跨境报关环节,率先实现与“海关单一窗口”及境外代理系统的标准化对接,推动报关单据自动生成与快速回传,大幅提升通关效率,缩短通关周期。在运输环节,建设可视化运踪与智能调度系统,支持“长安号”运输状态全程监控与短驳任务动态调度,增强运输链的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在综保区关务环节,部署智能辅助工具,提升核查、转关、入库等环节的处理效率和监管透明度,确保关务操作更加规范高效。 公司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平台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全流程运营中全面应用。目前已支撑18条国际干线常态化运行,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年处理跨境货物超过40万标箱,累计服务企业达9.2万家,作业环节压缩16%,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5%。长安号的重箱率、货运量、重载率等关键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2.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长安大学作为本项目的核心科研支撑单位,聚焦跨境物流智能化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充分发挥了学术引领与人才优势。项目中,学校围绕数据建模、语义建模与系统建模三大方向,提出多项创新技术方案,支撑平台实现智能化升级。 在数据建模方面,提出基于联邦持续学习与图结构搜索的分布式建模方法,解决多源异构数据分散、难以统一治理的问题。该机制通过参数聚合、动态赋权与增量更新,支持在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实现全局建模,提升运力预测与路径优化能力。结合运输网络建模与图结构搜索,实现多节点、多目标下的智能调度与方案重构。 在语义建模方面,构建了多语言多格式解析引擎,支持中文、俄文、英文等单证的统一解析;并开发单证一体化语义模型,通过语义抽象与字段对齐,实现发票、运单、报关单等多类单证的自动映射与共享,提升跨语种语义一致性。 在系统建模方面,提出全链条资源建模方法与跨境系统对接机制,实现运输、仓储、口岸等资源的数字化统一调度,打通海关、铁路、金融等系统的数据通道。同时,基于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系统实现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联动融合,确保业务流转高效可信。 相关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中,总计SCI/EI收录15篇,具备较强国际影响力。学校注重成果转化,推动研究成果融入系统平台设计与优化,实现从理论突破到工程落地,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