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多尺度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成果针对近年来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广发且损失严重,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相对薄弱,洪涝灾害防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历经十余年科技攻关与应用实践,建立了城市群暴雨洪涝一体化防控体系,提出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集成应对方法,设计并研发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系统,创建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主题化决策服务模式。成果践行了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要求,保障城市群安全,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显著。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姜仁贵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助理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第一完成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防控研究。担任本项目总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1、2、3、4做出了主要贡献。提出了变化环境下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集成应对方法,通过集成应对提升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能力,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并研发了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和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一等奖,水利业务图谱化开发与集成应用平台,排名第三,2022-CAICX-1-H05;②2016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城市化过程中区域水土资源复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与应用,排名第八,16H02;③2017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模式研究;④2018年,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⑤2019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2. 姓名:汪雅梅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渭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防控与防洪调度等工作。负责项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建立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对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主要贡献。通过建立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实现对流域-城市-社区不同尺度的下垫面、洪涝淹没和灾害险情数据的动态监测,开展项目成果在渭河、北洛河等流域的推广应用。合作完成多个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发表多篇论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排名第十二;②2009年,陕西省省江河局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③2010年,陕西省省江河局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渭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浅谈,排名第一。
  3. 姓名:翟家齐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负责项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研发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决策服务,对科技创新点1、2、4做出了主要贡献。采用数据集成、多源信息融合和大数据等技术和方法对暴雨洪涝海量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参与构建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数据仓库和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开展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技术和系统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22年,宁夏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奖,宁夏引黄灌区生态系统水平衡机制与综合节水实践,排名4/15,2021-D-02-R;②2022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排名3/15,DYJ2022J0105-G03;③2019年,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河套灌区水循环立体监测与用水生态高效调控,排名6/15,NYJS2018-2019-Y04-W06。
  4. 姓名:罗军刚
    排名:4
    行政职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智慧水利方向研究。负责流域暴雨洪水预报调度与洪涝水灾害协同防控系统的研发,对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构建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基于海量多源数据搭建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和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陕西省水利科技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一等奖,水利业务图谱化开发与集成应用平台,排名第一,2022-CAICX-1-H05;②201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区域水资源动态配置与严格管理支持系统研究,排名第二,13-2-66-R3;③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洪水及径流适应性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一,2022-CAICG-2-H03。
  5. 姓名:李晓春
    排名:5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陕西省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队长、中心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防汛机动抢险等工作。负责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系统推广应用,对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设计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基于综合集成开展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按照“事前-事中-事后”重构“五预”集成应对方法,提供应急应对防控决策服务。合作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理论方法与流域综合调控关键技术,排名第七,DYJ20180201-G07。
  6. 姓名:何国华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学与水资源方向研究。参与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开发,对科技创新点2、4做出了主要贡献。基于系统开展城市尺度暴雨洪涝情景模拟仿真,基于城市群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和数字孪生流域平台,提供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决策服务,将成果应用于京津冀城市群典型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工作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家庭生活用水智慧监测与节约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排名5/6,2024-CAICX-1-H03;②2022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机理与演变预测,排名14/15,DYJ2022J0105-G14;③2022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京津冀水系统优化调控与水网工程布局,排名15/50,2021-J-特-03-R15。
  7. 姓名:刘铁龙
    排名:7
    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心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防洪与应急管理等工作。负责成果在渭河流域、北洛河流域推广应用,对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主要贡献。基于防控系统组织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流程,实现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快速应急应对,提高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响应速度,提升防洪减灾水平,降低暴雨洪涝灾害损失,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理论方法与流域关键技术,排名第五,DYJ20180201-G05;②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排名第九,2015-2-069-R9。
  8. 姓名:张晓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智慧水利方向研究。负责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系统组件开发,对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主要贡献。基于系统开展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全天候动态监测,实现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事件应急响应。将城市群暴雨洪涝应对预案进行数字化应用、流程化描述和可视化表达,支持灾害应急管理。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渭河流域北斗技术应用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①2024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陕西膨胀性土区梯田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及集成推广,排名第四,2024-03-09;②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北沙地农业利用与适应性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九,2022-J-224161-2-RO9;③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一等奖,水利业务图谱化开发与集成应用平台,排名第二,2022-CAICX-1-H05。
  9. 姓名:左岗岗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智慧水利方向研究。负责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与应急调度,对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和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系统的研发,基于系统开展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应急调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洪水及径流适应性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二,2022-CAICG-2-H03。
  10. 姓名:李雯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与韧性评估研究。负责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决策服务集成应用,对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主要贡献。基于系统实现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的快速查询分析、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动态评价、联动会商,结合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和京津冀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开展推广应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
    单位贡献:1.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同时挂牌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中心,承担全省江河水库管理基础性技术服务、水资源调度、三门峡库区渭河干流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与防汛技术服务等工作,组织实施渭河防洪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为全省河湖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围绕变化环境下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多尺度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开展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立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一体化防控体系,搭建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多源数据仓库,开发了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开展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多尺度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和系统的推广应用。 3.通过将成果推广应用,完成陕西省首个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试点项目、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等多项科研和示范应用项目,成果对渭河、北洛河等流域沿线城市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推动“数字渭河”、“数字孪生渭河”和“智慧渭河”建设,提高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防控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1.西安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入选高校,工信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2.依托水利工程全国一级重点学科、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长期从事城市防洪减灾、智慧水利、洪水预报调度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并已形成特色,为项目实施与推广应用创造良好软硬件条件。 3.针对变化环境下城市群暴雨洪涝多尺度协同防控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城市群暴雨洪涝“五预”集成应对方法,研发了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协同防控关键技术与系统,为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防控提供一套可供实际操作、全过程的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技术骨干和研究生,为陕西省、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防洪减灾与智慧水利研究领域储备了人才。

  3.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单位贡献: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是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研究领域覆盖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生态环境、防洪抗旱与减灾、遥感技术及应用等17个学科,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2.作为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持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和技术服务等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 3.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城市群暴雨洪涝灾害多尺度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应用系统与主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出贡献,为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京津冀城市群等地推广应用创造良好条件,提升流域-区域-社区不同尺度的暴雨洪涝灾害防控水平,为生态文明城市和综合减灾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综合效益显著。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