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市政明挖隧道下穿多股道铁路繁忙货运站场施工综合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市政隧道明挖下穿繁忙铁路货运站场的重大工程难题,组建产学研联合团队,围绕隧道结构设计优化、施工关键技术研发、铁路加固与安全控制、运维监测与寿命预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在纵向变截面隧道设计、分区加固分步施工工法、柔性支撑与临时锚固技术、支撑桩与便梁错位布置体系、车–便梁耦合动力学模型、结构–轨道–地层一体化监测及振动–渗流寿命预测等方面,形成了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隧道成套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条件下市政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创新性、引领性和实用价值。 项目先后开展了大量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与室内试验,项目获核心知识产权40余项。研究成果在北京大兴区、广西桂林市等涉铁工程中成功应用,适应多种地质与运营条件,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应用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奖项10余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曹振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策划和主要实施完成人,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对创新成果(1)-(4)的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地铁盾构隧道预制管片施工及验收标准”(DBJ61/T47-2014),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一,证书号:2015-2-066-R1; 2、“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施工及验收标准”(DBJ61/T79-2014),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三,证书号:2016-2-069-R3。 3、“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一,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4、“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六,陕西省公路学会。
  2. 姓名:韩运
    排名:2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参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工程推广应用。参与了创新成果(2)、(3)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2),参与了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便梁高位架设工艺研究;对创新成果(3),参与了“结构–轨道–地层”三位一体监测网络建设与风险分级预警模型研发;推动了成果(2)、(3)在多地涉铁工程中的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三,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2、“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三,陕西省公路学会。
  3. 姓名:雷斌
    排名:3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1)、(4)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1),参与了隧道大高差区段沉降控制及柔性支撑技术研究;对创新成果(4),参与了高性能混凝土与纤维复合体系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地铁盾构隧道预制管片施工及验收标准”(DBJ61/T47-2014),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四,证书号:2015-2-066-R1; 2、“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施工及验收标准”(DBJ61/T79-2014),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一,证书号:2016-2-069-R3。 3、“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五,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4、“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一,陕西省公路学会。
  4. 姓名:李凯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3)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施工期与运营期监测系统建立,参与了动载循环加载监测方法建立及“振动–渗流”作用下耐久性规律揭示;组织了相关技术在燕子岭隧道的应用实践。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四,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2、“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五,陕西省公路学会。
  5. 姓名:王战飞
    排名:5
    行政职务:科技质量部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4)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承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参与研发钢–合成纤维混杂材料体系;提出施工配合比优化与绿色低碳工艺;推动了该体系在燕子岭隧道及外部推广工程中的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七,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6. 姓名:林文旭
    排名:6
    行政职务:安康市消防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1)、(2)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1),参与纵向变截面隧道结构施工工艺研究;对创新成果(2),参与铁路加固体系布置与便梁施工控制研究;组织相关成果在隧道下穿铁路站场中的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六,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2、“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十,陕西省公路学会。
  7. 姓名:刘定仕
    排名:7
    行政职务:安康城区环城干道江北段建设工程项目有限公司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2)、(4)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2),参与了既有铁路横向位移控制与系梁刚度增强研究;对创新成果(4),参与了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测试与裂缝分散机理研究;推动成果(2)、(4)在涉铁工程中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九,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2、“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九,陕西省公路学会。
  8. 姓名:张超超
    排名:8
    行政职务:省外经营部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3)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地下水位与地层位移监测方法研究,提出“监测–反馈–调整”的动态安全控制机制;推动了成果(3)在工程中的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十,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9. 姓名:卢裕杰
    排名:9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1)、(3)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1),完成隧道小夹角下穿铁路设计工作;对创新成果(3),参与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结构响应规律研究;推动了成果(1)、(3)在类似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十一,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2、“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十一,陕西省公路学会。
  10. 姓名:张亮
    排名:10
    行政职务:安康市城市建设项目服务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成果(2)、(4)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对创新成果(2),参与便梁架设工艺;对创新成果(4),参与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与耐久性检测技术研发;组织了成果(2)、(4)在燕子岭隧道及其他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市政隧道下穿13股道繁忙铁路货运站场明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十五,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陕西建工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承担了课题的总体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核心任务;主导纵向变截面隧道设计的工艺转化与应用,研发并成功实施“分区加固–放坡开挖–垂直回填”三阶段明挖施工工法。建立“结构–轨道–地层”三位一体监测网络,推动“监测–反馈–调整”的动态安全管控机制在施工与运营全过程落地,保障铁路运输与工程建设同步安全运行,并总结形成省级工法、论文及专利等知识产权。

  2.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承担了项目的理论研究、试验验证与科研支撑工作。主要负责“列车–轨道–地层–结构”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及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开展振动–渗流耦合作用下结构耐久性机理试验,提出基于监测–反馈–调整的动态安全控制机制;完成高性能混凝土与纤维增强复合体系性能研究,形成系统试验数据和理论成果。发表SCI、EI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为工程实践与成果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试验支撑。

  3. 单位名称: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纵向变截面隧道设计,解决大高差、小夹角下穿铁路的沉降控制与施工组织难题;研发“支撑桩+D24便梁横抬纵挑”及斜交错位布置体系,提出车–桥耦合因素下的协同控制设计方法;发表多篇论文,获多项专利授权,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工程方案。

  4. 单位名称:安康城区环城干道江北段建设工程项目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安康城区环城干道江北段建设工程项目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高性能混凝土与钢–纤维混杂材料体系的施工应用,提出抗裂、抗渗与绿色低碳施工工艺;开展耐久性检测与质量控制研究,解决了长期动载与渗流作用下隧道结构耐久性问题;积极配合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