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与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高层建筑结构作为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组成部分,其在高烈度区的抗震安全性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计39项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以提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与韧性为目标,以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与减隔震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历经20年持续攻关,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展了系统性、先导性和创新性研究,建立了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提出了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提升技术与设计方法,创建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减隔震与抗震韧性提升技术。 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省级工法5项,主编国家、地方、团体标准及图集13部、参编6部,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23篇(SCI检索44篇,EI检索90篇),获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成果已应用于西安绿地中心双子塔、西安国家版本馆、华润总部大厦等一百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组通过“高校-设计院-施工单位-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研发-理论-设计-建造”全链条集成化创新成果,对于提升城镇抗震安全水平与韧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史庆轩
    排名:1
    行政职务:原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2)项目主持人,负责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的整体制定,主要完成了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结构受力机理和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建立了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开发了高层建筑抗震韧性结构及弹塑性分析模型,指导相关研究成果的工程推广应用;(3)主编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56: 2013),发表论文6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 【佐证材料】:附件1.1.1、2.2.1、2.2.3、2.2.5、2.2.6、2.2.7、2.2.8、2.2.9、2.2.11、2.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高层住宅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3年,排名第1;证书号码:13-3-68-R1;(2)“岩溶地区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及应用”,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排名第3;证书号码:2021J-2-17-R3;(3)“DP 型烧结多孔砖在村镇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排名第3;证书号码:2018-2-063-R3。
  2. 姓名:辛力
    排名:2
    行政职务:院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高强纵筋混凝土构件的标准化设计,研发了隔震层新型竖向抗拉和水平限位装置,建立了隔震装置设计方法、模拟算法、施工工法、检验检测标准等成套理论技术体系,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西安国家版本馆、延长石油科研中心等重点项目;(3)发表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CRB600H高强钢筋应用技术规程》(DBJ 61/T 173-2020)等。 【佐证材料】:附件1.1.2、2.2.4、2.2.5、2.2.6、2.2.12、2.2.13、2.2.15、2.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高烈度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排名第9,证书号码:2022-J-224566-1-R09;(2)“大型公共混凝土结构连续倒塌破坏机制与性能提升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排名第6,证书号码:2019-J-4047-2-R06;(3)“高烈度区超高层组合结构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特等奖,2023年,排名第2,证书号码:23-T-4。
  3. 姓名:王斌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2、3做出创造性贡献;(2)主要完成了带翼缘剪力墙双向水平加载试验及其智能损伤识别与预测模型开发,研发了多类型减震装置,完成了减震装置的力学性能试验,提出了减震装置的简化分析模型和参数设计方法,为高烈度区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和减震装置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3)发表论文2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佐证材料】:附件1.1.1、2.2.1、2.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门进杰
    排名:4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高强纵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机理和设计理论研究,建立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发了自复位耗能支撑等减震装置,提出抗震韧性结构可更换性评价方法;(3)发表论文2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编制标准2部。 【佐证材料】:附件2.2.2、2.2.5、2.2.11、2.2.12、2.2.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排名第1;(2)“高层住宅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3年,排名第2;证书号码:13-3-68-R2。
  5. 姓名:田建勃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2做出主要贡献;(2)研发了带栓钉钢板纤维增强混凝土连梁,完成了组合连梁及联肢墙的抗震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建立了组合连梁的受剪承载力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了混合联肢剪力耦联率的合理取值范围和基于延性需求的抗震性能控制方法;(3)发表论文1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佐证材料】:附件2.2.1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排名第11;(2)“变电站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排名第5;证书号码:2020-15-D5。
  6. 姓名:杨坤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破坏机理和本构模型研究,完成了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建立了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轴压比和配箍特征值限值;(3)发表论文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编制标准2部。 附件:附件2.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荆竞
    排名:7
    行政职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参与了高性能减隔震装置的研发和测试,负责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设计与工程推广应用,重点指导成果在西安绿地中心双子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中获得应用;(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编制标准2部。 【佐证材料】:附件2.2.6、2.2.13、2.2.1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高烈度区超高层组合结构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3年,排名第5,证书号码:23-T-4;(2)“楼梯间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及成套关键技术研发”,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排名第5,证书号码:1920-1-3。
  8. 姓名:骆发江
    排名:8
    行政职务:西北公司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高强钢筋骨架预制技术和减隔震装置高效施工技术研究,负责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建造、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运维等产业链技术开发与应用;(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工法2项。 【佐证材料】:附件2.2.6、2.2.13、2.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年,排名第1;证书号码:J20150253;(2)“新疆大剧院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排名第4;证书号码:J20170037;(3)“大型公共建筑钢-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排名第2;证书号码:KG20210109。
  9. 姓名:戎翀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约束混凝土约束机理和破坏准则研究,提出了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和实用本构模型;(3)发表论文2篇,授权欧盟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佐证材料】:附件2.2.11、2.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史生志
    排名:10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高强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测试、楼梯间橡胶隔震支座研发与力学性能试验,提出了楼梯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法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3)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编制标准6部。 【佐证材料】:附件1.1.2、2.2.4、2.2.5、2.2.6、2.2.12、2.2.13、2.2.15、2.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新型建筑减隔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1;(2)“高烈度区超高层组合结构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3年,排名第9,证书号码:23-T-4;(3)“楼梯间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及成套关键技术研发”,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排名第7,证书号码:1920-1-3。
  11. 姓名:王世斌
    排名:11
    行政职务:院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参与了高性能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完成了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设计及工程应用,主持了多个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设计;(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编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组合连接混凝土剪力墙技术标准》(DB 61/T 5012-2021)、《钢管桁架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标准》(DB 61/T 5071-2023)等。 【佐证材料】:附件2.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中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2019年,排名第5;编号:2019B03A0009;(2)“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名镇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中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二等奖,排名第9,2017年;(3)“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名镇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陕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2017年,排名第1。
  12. 姓名:李守富
    排名:12
    行政职务:西北公司第一分公司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烈度区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高效建造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完成了多个典型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示范工程的建设;(3)发表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省级工法3项。 【佐证材料】:附件2.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传统风景园林现代传承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特等奖,2025年,排名第1;证书号码:25-T-3;(2)“高品质住宅建造与数智化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5年,排名第4;证书号码:25-2-7;(3)“复古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年,排名第3;证书号码:2023-02-2-SNLX-08。
  13. 姓名:梁兴文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2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完成了纤维增强混凝土剪力墙和连梁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剪力墙和连梁的承载力模型、变形能力计算模型和恢复力模型;(3)发表论文9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佐证材料】:附件1.1.3、2.2.4、2.2.7、2.2.1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1;证书号:2000-620;(2)“《轻质芯模混凝土密肋楼板技术规程》CECS 318:2012”,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排名第3;证书号:13-2-102-R3。
  14. 姓名:刘源
    排名:14
    行政职务:中建华夏工程顾问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对创新点3做出主要贡献;(2)承担了多个减隔震装置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协助研究成果的工程推广应用;(3)参与编制规程1部。 【佐证材料】:附件2.2.6、2.2.15、2.2.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装配式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21年,排名第1;证书号码:2021SR5080;(2)“新型建筑减隔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4年,排名第2。
  15. 姓名:康苗
    排名:15
    行政职务:西北公司第一分公司总经理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做出主要贡献;(2)主要承担了高强度钢筋制品的工业化预制和减隔震装置安装全过程的精准控制技术开发,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佐证材料】:附件2.2.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高品质住宅建造与数智化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5年,排名第2;证书号码:25-2-7;(2)“大型生态修复景观园林绿色建造技术”,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3年,排名第1;证书号码:2023-02-T-GNLX-03。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辛力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展长期合作,联合开展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与韧性提升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工程推广应用。 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面主持项目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工作,系统开展了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体系和应用创新,完成了高强纵筋混凝土构件的标准化设计,研制了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减隔震装置,创建了高层建筑减隔震结构设计与分析平台,为提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韧性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成果在重大工程中的实际落地与推广应用。 主导编制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CRB600H高强钢筋应用技术规程》(DBJ 61/T 173-2020)、《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DB 61/T 5020-2022)、《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DB 61/T 5067-2023)等重要地方标准,开发了以发明专利“一种弹簧型抗拉拔复合支座”(ZL202311777304.4)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史庆轩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展长期合作,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机理、抗震性能、计算模型、设计方法和韧性提升等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制定了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目标和技术路线,开展了高性能材料、装置、构件和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建立了混凝土剪力墙性能提升技术与方法,创建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减隔震及韧性提升关键技术。 率先在全国主编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高强箍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56 :2013),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获得了包括专著、国家专利、科研论文等大量研究成果,对高性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 西安理工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以田建勃为核心的团队主要负责纤维增强混凝土连梁及联肢墙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研发了配置内嵌带栓钉钢板的纤维增强混凝土组合连梁,利用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了组合连梁的受剪承载力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带纤维增强混凝土组合连梁的混合联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揭示了该混合联肢剪力墙塑性铰发展规律,量化了耦联率、连梁和墙肢尺寸、楼板作用等参数对联肢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区混合联肢剪力墙耦联率的合理取值范围,建立了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控制方法。获得了包括国家专利、科研论文等大量研究成果,对纤维增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4.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 长安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以杨坤为核心的团队主要负责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建立了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破坏准则、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和实用本构模型,提出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塑性铰长度和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确定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及不同抗震等级下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 部分技术成果被纳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 347: 2013)和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约束混凝土、混凝土和型钢混合结构设计规程》(DB13(J)/T83-2009),获得了包括国家专利、科研论文等大量研究成果,对高强箍筋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中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5. 单位名称: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和技术落地,针对高性能建筑材料、不同功能需求的减隔震装置、多类型高性能构件,研发了结构施工成套应用技术,保障了本项目创新技术的工程实现,促进了高性能高层建筑结构的规模化应用。参与编制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DB 61/T 5067-2023),相关技术成果在数十项高烈度区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应用,提升了高烈度区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韧性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 单位名称: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开展高烈度区重点建筑的减隔震技术和韧性提升技术研究和推广,参与研制了多类型高性能减隔震装置,参与开发了多类型高性能构件,完成了成果的设计研究及工程应用推广。参与编制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DB 61/T 5067-2023),参与开发了以发明专利“一种碟型弹簧防分离隔震支座及防分离方法”(ZL202411418030.4)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在数十项两区八大类建筑中得到了应用,提升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韧性水平。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