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单位合作,历时10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于地铁、隧道、洞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在地下工程环境低碳运维及安全调控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巨大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成果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同意推荐。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高然
排名:1 行政职务: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提出了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对技术方案1.2进行了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首创了通风空调输配系统低阻力优化设计原理;提出了通风空调系统靶向送风理论及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1/6,证书编号:2021-CAICX-1-J23。
[2]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项目名称: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营造系统节能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1/8,证书编号:无。
[3]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排名:1,证书编号:20213035。
[4]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基于室内气流精确控制的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1/7,证书编号:20216116。
[5]2022年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基于靶向通风控制的空气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2/15,证书编号:AZKJ-2022-1-008。 - 姓名:丁峰
排名:2 行政职务:华盛建筑研究院暖通专委副主任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基于Gao-kman方程式的地下工程流体输配系统拓扑优化理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与应用,排名:9,证书编号:2021-1-214137-1-R09。
[2]2023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零碳”体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排名:7,证书编号:R2308045-07。
[3]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研究——富平热电厂办公楼,排名:4,证书编号:R2108035-04。
[4]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10,证书编号:R1708043-10。 - 姓名:宫治国
排名:3 行政职务:四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面向地下工程低碳环境的低阻低耗流体输配成套构件,优化了技术方案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陕西省建设工程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
[2]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地铁四号线。
[3]2021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地铁四号线。
[4]2022年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地铁四号线,证书编号:KJ-2022-I-008。
[5]2022年中建集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地铁四号线,证书编号:022-J-3-D01。
[6]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项目名称: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地铁四号线。 - 姓名:来永攀
排名:4 行政职务:中联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考虑湍流惯性效应的修正能量耗散目标函数,优化了技术方案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7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排名:11。
[2]2020 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排名:14。 - 姓名:邢超
排名:5 行政职务:华盛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意总监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基于机器学习与阻力截断原理的地下输配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优化了技术方案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与应用,排名:5,证书编号:2021-J-214137-1-R05。
[2]2023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零碳”体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排名:2,证书编号:R2308045-02。
[3]2021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研究——富平热电厂办公楼,排名:1,证书编号:R2108035-01。 - 姓名:王东政
排名:6 行政职务:中建西北华夏顾问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非充分发展流动条件下的输配系统智能按需调控方法,优化了技术方案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与应用,排名:6,证书编号:2021-J-214137-1-R06。
[2] 2022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再生骨料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墙体构造图集,排名:7。
[3]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医疗应急服务点建设技术应用,排名:12,证书编号:24-2-8。
[4] 2024年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双碳”视野下的关中传统民居适应性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7,证书编号:24-2-4。
[5] 2017年首届陕西科普秀大赛二等奖,排名:1。
[6] 2018年第四届陕西科普讲解大赛“陕西科普使者”奖,排名:1。
[7] 2011年中国建筑优秀勘察设计(标准设计)一等奖,项目名称:陕西省09系列暖通标准设计图集,排名:9。
[8] 2012年度院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
[9]2012年陕西省工程建设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 - 姓名:王福松
排名:7 行政职务:华盛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创建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高效阀组协同设计新方法,优化了技术方案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与应用,排名:10,证书编号:2021-J-214137-1-R10。
[2]2023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零碳”体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排名:3,证书编号:R2308045-03。
[3]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研究——富平热电厂办公楼,排名第3,证书编号:R2108035-03。
[4]201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3,证书编号:R1708043-03。
[5]201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集成及在西北地区的综合应用,排名:4,证书编号:14-2-62-R4。
[6]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排名:3,证书编号:R1308021-03。
[7]2021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项目名称: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科技办公楼,排名:9,证书编号:2020-02-19。
[8]2017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项目名称: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排名:5,证书编号:2017-1-02-05。 - 姓名:司鹏飞
排名:8 行政职务:科技公司总工、研发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制了适用于地下工程的低阻高效靶向送风风口,在保证送风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地下通风系统风机能耗优化了技术方案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一等奖。
[2]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中建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陕西省高等教育科技成果特等奖。
[5]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 姓名:喻忠
排名:9 行政职务: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制了适用于地下工程的低阻高效靶向送风风口,在保证送风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地下通风系统风机能耗优化了技术方案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桥-建”组合式高架车站结构研究,排名:1,证书编号:2010-3-086-R1。 - 姓名:杨长青
排名:10 行政职务:建科学院建环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适用于地下工程的长距离靶向送风技术并研制高效节能型单元机,有效解决传统地下工程送风可及性差、能耗高及噪声大等技术难题,优化了技术方案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地下隧道及洞库环境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15,证书编号:2019-1-1713。 - 姓名:杨潇然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构建地下工程靶向通风节能风机盘管系列,为地下工程空调末端提供节能与舒适兼顾的解决方案,优化了技术方案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3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零碳”体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排名:10,证书编号:R2308045-10;
[2] 2017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8,证书编号:R1708043-08。 - 姓名:鱼晟睿
排名:12 行政职务: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设备所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面向地下工程低碳环境的低阻低耗流体输配成套构件,为地下空间低碳环境营造提供核心设备支撑,优化了技术方案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地下空间灾变环境安全保障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排名:9,证书编号:2024-J-244501-1-R9。 - 姓名:蒋浩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非充分发展流动条件下的输配系统智能按需调控方法,有效应对了系统水力工况的复杂性与滞后性,最终实现了系统水力平衡与运行能耗优化的双重目标,优化了技术方案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李桐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创建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高效阀组协同设计新方法,显著提升地下工程通风系统能效与设备安全,优化了技术方案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6,证书编号:2021-CAICX-1-J23-6。
[2]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基于室内气流精确控制的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6,证书编号:20216116。
[3]2021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基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系统节能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排名:5,证书编号:2021-2-85-R05。
[4]2021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项目名称: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营造系统节能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排名:5。 - 姓名:王保林
排名:15 行政职务:中建安装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提出地下工程靶向通风气流组织优化理论,实现工作区空气分布均匀化,在提升热舒适性的同时显著降低通风系统能耗,优化了技术方案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模块化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7,证书编号:2022-2-6509。
[2]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绿色数字孪生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排名:3,证书编号:20226140。
[3]2023年度中建集团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银奖,项目名称:一种基于BIM机电模型的预制加工管理系统和方法,排名:1,证书编号:2023-F-Y-05。
[4]2024年第四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科技产业化奖一等奖,项目名称:机电工程数字孪生建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排名:2,证书编号:2024-CY-004-1。
[5]2024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机电工程BIM设计施工一体化关键软件平台研究与应用,排名:1,证书编号:2024-1-GJXJ-16。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本单位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开展工作,牵头并负责了研究方案制定、工程资料提供和应用验证等方面的工作。围绕地下空间输配系统低阻优化,本单位完成了相关设计方法的工程化验证,推动了低阻力输配关键部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针对地下空间空气环境的低碳保障需求,开展了通风空调系统靶向送风理论的技术落地,推动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示范应用。通过提供设计实践经验与工程应用数据,为技术成果的优化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了研究成果能够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并实现转化。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本单位对该项目的前期技术力量和所用仪器设备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保证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对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督促主管研究人员对研究质量和研究进度进行控制。实现了地下工程输配系统低阻部件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在空气环境低碳保障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针对地下空间空气分布特性,提出了通风空调系统靶向送风理论与方法;首创了基于阻力截断原理的地下工程输配系统节能设计方法;创新了地下空间输配系统低阻性能评价与优化方法;丰富了低阻高效能地下空间通风用散流器及系列靶向送风终端。保证了该研究项目按计划高水平完成。
-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本单位充分发挥施工与现场管理优势,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地下空间空气环境低碳输配系统的工程落地与应用验证。针对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低阻关键部件,本单位组织施工技术方案优化与现场施工试验,推动了低阻输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验证和应用推广。参与完成地下空间空气调控系统的现场安装与调试,为靶向送风技术的实施提供工程数据和经验积累,并协助形成标准化施工工艺。通过提供现场工程实践支持和反馈,保证了项目技术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可应用的工程解决方案,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施工应用的有效衔接。
-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本单位依托设计技术优势,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地下空间空气环境保障系统进行技术设计与优化。围绕低阻输配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构件选型,开展了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与计算模拟,为低碳、高效输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设计支撑。针对地下空间空气调控和靶向送风需求,完成了管道布置、末端送风终端及系统整体布局的优化设计,并形成了可直接应用的工程设计方案。通过提供专业设计服务和技术验证,推动了低阻输配系统及靶向送风技术在地下空间建设中的落地应用,保证了项目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高效运行。
- 单位名称: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本单位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课题研发的技术路线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对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了地下空间空气输配系统降阻与能效提升的新技术;丰富了高大空间建筑靶向送风的系统应用方法;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所提出的通风空调系统低碳化与节能化设计思路,优化了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际工程资料,在技术成果的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 单位名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本单位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课题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低阻高效输配构件的研发、系列化设计与工程应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相关规范的编制。完成了地下工程空气环境低碳营造与安全调控的应用效果测试,提升送风可及性与通风有效性方面的实际性能,实现了按需调控与靶向送风,提升了地下工程通风的能效。针对低阻输配理论与靶向送风技术的完善,开展了工程应用与推广,并辅助完成低阻高效能通风部件及系列送风终端的优化。
- 单位名称: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本单位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课题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产品系列化设计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保证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对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完成低阻力输配系统关键构件的工程化应用与推广,推动了地下空间通风系统的节能减阻。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提出了高大空间靶向送风设计理论后,帮助该项技术完成了二次研发与技术落地,提升了地下空间空气环境的运行效率与可持续性。
-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本单位依托在地下工程通风及空调设计方面的技术积累,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地下空间空气环境低碳营造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应用推广。围绕地下空间空气输配系统的整体布局和能耗控制,完成了多种通风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性能模拟分析,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地下空间类型的低阻输配系统设计规范。针对空气调控精确性和效率提升,开展了靶向送风方案的设计验证,提供了工程可落地的优化方案及施工指导意见。通过设计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低碳、高效、智能化地下空间空气环境控制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了项目技术的工程化落地和应用效果的提升。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