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技术路径及其应用示范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西安科技大学“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技术路径及其应用示范”成果,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陕西乡村发展需求,创新价值突出、应用成效显著,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具体意见如下: 该项目聚焦陕西乡村产业、民居、教育、文化空间核心痛点,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形成四大创新技术路径:一是首创“镇-村-园”三级产业空间联动模式,破解产业与空间脱节难题;二是构建民居“生态低碳-空间形态”参数化模型,实现传统营建技艺现代转化;三是提出教育空间“三定一弹”配置策略,填补乡村校点规划标准空白;四是建立文化空间“艺术介入”三维模式,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核心创新点国内未见同类报道,技术先进性显著。 该项目在陕西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等多地落地,推动石泉金蚕小镇产业集群化、柞水民居低碳改造、西安高新创汇社区小学提质、西安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示范项目,获得国际及省部级奖励15 项;带动村民增收、能耗降低,应用效果量化可验证,为乡村规划行业提供了技术范式,有力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经核查,该项目申报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刘冬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1.3构建了乡村教育空间提质的达标配置路径和1.4践行了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艺术营建路径等4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1/2/4/5/6/7/8/10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空间计划研究——以陕西为例,获得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高科麓湾住宅小区配套学校项目,获得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西安高新创汇社区D区小学项目,获得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 姓名:许懿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1.3构建了乡村教育空间提质的达标配置路径和1.4践行了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艺术营建路径等4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3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秦汉新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一等奖。 (2)职业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研究,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景观方案设计,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二等奖。 (4)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中心,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二等奖。
  3. 姓名:罗隆诚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与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等2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西安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规划,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优秀奖。 (2)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项目,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3)商洛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陕钢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基地产业策划及规划设计,分别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4. 姓名:王欣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和1.4践行了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艺术营建路径等2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4/5/6/7/10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西安高新创汇社区B区项,获得2022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 (2)西安高新创汇社区C区小学(现更名为西安高新第九小学)项目,获得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3)陕西富平热电新建行政办公楼及综合服务区项目,获得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 姓名:宁博
    排名:5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与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等2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10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西安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规划,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优秀奖。 (2)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项目,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3)商洛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陕钢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基地产业策划及规划设计,分别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6. 姓名:张全民
    排名:6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1.3构建了乡村教育空间提质的达标配置路径和1.4践行了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艺术营建路径等4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秦汉新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一等奖。 (2)合阳县第二人民医院,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二等奖。 (3)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秦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工程,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三等奖。 (4)咸阳莪子村红砖房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
  7. 姓名:赵月帅
    排名:7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与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等2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西安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规划,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优秀奖。 (2)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项目,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3)商洛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陕钢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基地产业策划及规划设计,分别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8. 姓名:孙倩倩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9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骊山下,获得第10届全国绿色建设设计竞赛深绿组三等奖。 (2)绿意 风起 宅生,获得第12届全国绿色建设设计竞赛深绿组三等奖。 (3)光韵 归源-旅馆建筑设计,获得第13届全国绿色建设设计竞赛深绿组全国十佳作品奖。 (4)天韵之家,获得第14届全国绿色建设设计竞赛深绿国际组一等奖。
  9. 姓名:韩明
    排名:9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1.3构建了乡村教育空间提质的达标配置路径和1.4践行了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艺术营建路径等4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秦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工程,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三等奖。 (2)沣西新城第二学校,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二等奖。 (3)合阳县第二人民医院,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二等奖。
  10. 姓名:张堂基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完成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即主要科技创新)中的1.1提出了乡村产业空间融合的协同规划路径与1.2完善了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的低碳设计路径等2个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4/10代表性成果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西安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规划,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优秀奖。 (2)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项目,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3)商洛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陕钢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基地产业策划及规划设计,分别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在科技创新上,西安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以解决陕西乡村“产业散、民居劣、教育失衡、文化弱”四大痛点为核心,突破城乡规划、建筑、生态等学科壁垒,构建起完整技术体系。针对产业空间协同难题,细分乡村产业为近生产端、近消费端类型,提出“镇-村-园”三级空间联动模式,通过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产业示范村集聚协同,破解了三产融合落地难等问题;针对民居生态低碳需求,厘清内外部影响要素,建立了“生态低碳-空间形态”参数化模型,转译了传统营建技艺形成自适应技术体系;针对教育空间失衡,构建了“三定一弹”配置策略,以及校舍指标计算公式与校点布局测度模型;针对文化式微,提出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维营建模式,打破了浅层文化营建局限。核心创新点经查新国内未见同类报道,依托国家、省市级项目,产出20篇论文、2部专著、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4项软件著作权,参编5项省级工程建设标准,填补了乡村规划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应用推广上,主导成果落地示范:在秦巴山区,推动了石泉池河镇产业集群、柞水民居低碳改造等项目实施。同时培养16名城乡规划、建筑学领域研究生,通过长安论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规划”分论坛、遥感地理与土地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等平台传播技术,获省级奖励9项,为本项目推广奠定学术与实践基础。

  2.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科技创新上,公司聚焦“技术落地转化”核心目标,承接西安科技大学刘冬教授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完成从“理论模型”到“工程方案”的关键转化。针对产业空间协同技术,结合工程实践细化了“镇-村-园”三级联动的空间布局参数;针对教育空间配置技术,依据乡村学校建设实际,调整了校点服务半径、校舍功能分区比例,确保“三定一弹”策略更适配工程建设;针对民居低碳技术,结合不同地域建材特性,优化了节能指标(如关中民居保温层厚度、陕北民居防风沙设计参数),提升了技术实操性。 应用推广上,承接多地实践项目:在黄土高原地区,主持完成《延安市洛川县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洛川县永乡镇洛川会议旧址周边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新建洛川县苹果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等规划设计。同时联动洛川县农业农村局、永乡镇人民政府等,建立了“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服务机制,推进了产业园区、环境营建落地,验证了技术适配性,助力了本项目从学术研究走向工程实践。

  3. 单位名称: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科技创新上,提供勘察技术支撑:为西安科技大学刘冬教授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落地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与方法优化。针对陕西乡村地形复杂(秦巴山区多山地、关中平原多耕地、陕北多黄土沟壑)特点,创新了“分层勘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在产业空间布局勘察中,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实地测绘结合,获取地形坡度、土壤肥力、交通可达性等数据,为“镇-村-园”空间联动范围划定提供依据;在校点选址勘察中,分析地质稳定性、水源条件、服务人口分布数据,确保了教育空间“三定一弹”策略中“定位规划”精准落地;在民居改造勘察中,采集建筑基底地质、气候参数(如风速、降水量),为“生态低碳-空间形态”参数化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使民居节能设计更贴合地域实际。同时优化勘察数据处理流程,减少了数据转化误差,提升了成果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应用推广上,助力跨区域技术落地:在关中平原地区,主持完成《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和规划》、《蓝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和规划编制项目》等,为乡村生态低碳技术应用提供支撑;完成《秦岭(西安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勘察,助力了生态空间协同营建;编制《蒋村街道王坊村等实用性村庄规划》,通过勘察明确产业、民居、教育空间布局边界,保障了规划落地。此外,推动勘察数据与规划设计深度衔接,为本项目跨区域推广提供了关键数据保障。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